查看拼音

咏史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shàng yŏu [tí,tì,dì] páo zèng,yīng lián fàn shū hán。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bù zhī tiān xià shì,yóu zuò bù yī kàn。

译文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注释

①尚有:尚且还有。绨 [tì]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

②怜:同情。范叔:范雎,字叔。战国时期的范雎。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③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④犹作:还当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赏析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背景

《咏史》是诗人高适创作于盛唐。诗人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正是写于未入仕途之时。因他自以为是“天下士”,却只得到个“封丘尉”,于是通过写古人赠绨袍的故事来比喻现在,表达了对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视的悲愤情绪。此篇虽题为“咏史”,实则是诗人借咏史来发泄自己的愤懑。

诗人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11篇诗文

诗文推荐

绛帐何人拜马融,已应羞面见儿童。

早知自照头颅丑。

枉用文章杀李公。

王子从边服。

临卭惜第如。

星桥拥冠盖。

锦水照簪裾。

论文报潘岳。

咏史答应璩。

帐幕参三顾。

风流盛七舆。

狠云华月丽衣裳。

搏拊初登下凤凰。

竹矢区区天亦爱,河图相伴到成康。

建光悖祖德,封爵逮阉竖。

忠良坐荼毒,陨涕盈道路。

南巡既不返,狡窟宁久固。

功成十九侯,事已非细故。

■闻用骨鲠,乃以浮阳疏。

中官既世袭,山阳更娇妒。

时事亦可知,君子独未寤。

美哉吴长史,衡门掩秋露。

铺陈治道本群经,无愧更生与董不生。

不赖王尊作鸣凤,欺天一点未分明。

夫差卧薪日,勾践尝胆时。

人生各有志,况乃身践之。

宁知姑苏鹿,已与西施期。

≌令千载下,痛恨于鸱夷。

韩公沦卖药。

梅生隐市门。

百年信荏苒。

何为苦心魂。

当学卫霍将。

建功在河源。

珪组贤君眄。

青紫明主恩。

终军才始达。

贾谊位方尊。

金张服貂冕。

许史乘华轩。

王侯贵片议。

公卿重一言。

太平多欢娱。

飞盖东都门。

顾念张仲蔚。

蓬蒿满中园。

平居观群物,纷纷争朵颐。

≮舌不能胜,兵戈遂相随。

古来豪杰士,于今安所之。

大运一朝至,孰分贤与蚩。

所以四老人,去采商山芝。

清风扇六合,百世真吾师。

咫尺含章路不通,桃符浑不记临终。

青州政似恒三代,何用依依紞勗。

书如嘉肴要知旨,区区太冲空咏史。

百年能挂几牛角,火急编摩时亹亹。

柳家文类今无遗,可忍行事空违之。

此书真是群玉府,事辞所不遗毫厘。

子不见刘勰书成要人定,岂但令人愈头病。

偶向车前问沈公,果符梦里随先圣。

两诗入手喜生春,从今护持知有神。

便可缮写持献御,注解不须烦五臣。

田氏门下客,冯公众中贱。

一朝市义还,百代名独擅。

始知下客不可轻,能使主人功业成。

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

凤凰不一至尼山,独为皇不少悭。

图画纷纷上麟阁,五年宰相独何颜。

吴质车中载甲兵,辛毗颈上毛轻。

孔明才略何堪算,十倍曹丕是宪英。

避名高卧白云深,扶醉骑驴下碧岑,一笑披袍惊隋处,用时知有济时心。

明皇固英主,开元天下昌。

如何林甫辈,得产无尽殃。

国色真国色,多惑四海慝。

华清宫里人如玉,解唤胡雏起东北。

以此策明妃,远嫁犹为迟。

冤哉毛延寿,尽忠人不知。

俎豆迂疏仁义迟。

上传下授统如丝。

荐才莫讶非家法,救世宁无烂额时。

騋皇千万无归,博得麒麟作{外广内殷乛换二}厮。

一片兽心犹自在,建章殿下食其儿。

梁习持魏郎。

秦兵不敢出。

李牧为赵将。

疆场得清谧。

马上吟成促渡江,分明闲气属闺房。

生憎久闭金铺暗,花冷回心玉一床。

添哽咽,足凄凉。

谁教生得满身香。

只今西海年年月,犹为萧家照断肠。

误哉秦穆公。

身没从三良。

忠臣不违命。

随躯就死亡。

低头窥圹户。

仰视日月光。

谁谓此可处。

恩义不可忘。

路人为流涕。

黄鸟鸣高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