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dìng zhī fāng zhōng,zuò yú chŭ gōng。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kuí zhī yĭ rì,zuò yú chŭ shì。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shù zhī zhēn lì,[yĭ,yī] tóng zĭ qī,yuán fá qín sè。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shēng bĭ xū yĭ,yĭ wàng chŭ yĭ。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wàng chŭ yŭ táng,jĭng shān yŭ jīng。

降观于桑。[jiàng,xiáng] guān yú sāng。

卜云其吉,终焉允臧。bŭ yún qí jí,zhōng yān yŭn zāng。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líng yŭ jì líng,mìng bĭ guān rén。

星言夙驾,说于桑田。xīng yán sù jià,shuō yú sāng tián。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fĕi zhí yĕ rén,bĭng xīn sài yuān。

騋牝三千。lái pìn sān qiān。

译文

  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望了楚丘望堂邑,测量山陵与高冈,走下田地看农桑。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必然很安康。

  好雨夜间下已停,吩咐驾车小倌人。天睛早早把车赶,歇在桑田劝农耕。他是正直有为人,内心充实又深沉。良马三千多如云。

注释

①定:定星,又叫营室星。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于:古声与为通,作为之意。 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

②揆(音葵):测度。日:日影。

③榛、栗、椅、桐、梓、漆:皆木名。椅,山桐子。

④虚(音区):一说故城,一说大丘,同“墟”。

⑤堂:楚丘旁邑。景山:大山。京:高丘。

⑥臧:好,善。

⑦灵:善。零:落雨。倌:驾车小臣。

⑧星言:晴焉。夙:早上。说(shuì税),通“税”,歇息。

⑨匪:犹“彼”。直:特也。秉心:用心、操心。塞渊:踏实深远。

⑩騋(音来):七尺以上的马。牝(音聘):母马。三千:约数,表示众多。

赏析

这篇风诗意在歌功颂德,称颂的对象则是卫文公。卫国懿公当道时,荒淫腐败,懿公好鹤,给鹤食俸乘车,民心离散。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卫人无斗志,懿公死,卫亡。卫遗民不足千人渡过黄河,齐、宋援卫,立戴公,庐居于漕邑(今河南滑县旧城东)暂栖。不久戴公死,弟文公毁立。齐桓公发兵戍守亡而复存的卫国。漕邑不宜建都,前658年,齐桓公率诸侯助卫迁于楚丘。卫文公受命于危亡之际,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卫国日渐强盛。前642年,邢与狄合兵攻卫,卫文公率兵击退敌军,次年又讨伐邢国,其国力与懿公时不可同日而语。卫文公不乏文治武功,称得上是卫国的中兴之君,《定之方中》对他进行颂扬可谓相人得宜。

  全诗三章,章七句。诗当作于卫文公的晚年或死后,是追叙当时情事,具有史诗性质。它与《大雅·公刘》写周人先祖公刘带领周民由邰迁豳时相地形、建京邑、治田地等颇相类,可以参读。

  首章写在楚丘营建宫室。古代科学技术还比较原始,建造宅邸需要定向,只能依靠日星。定星每年夏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黄昏时分出现在正南天空,与北极星相对应,就可准确测定南北方位。至于东西,揆度日影也可确知。又十月后期方届农闲,严寒尚未至,古人于此时修宫筑室,自是相当科学。至于栽种树木,古代在宫殿庙宇建筑旁需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类,也有一定规定。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大兴土木兼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这对今天也是一种启发。“爰伐琴瑟”,很有意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国之初就考虑到将来能歌舞升平,琴瑟悠飏,可见深谋远虑与充满自信,非苟且偷安者比,由此让人品尝出诗中隐寓的褒美之意。首章写的是群体劳动,那样的科学规划,那样的紧张有序,那样的自豪自信,在颇为整饬而略带进行曲色彩的诗行中,读者仿佛触摸到了卫人重建家园时那种明朗而又热烈的欢快脉搏。可是,人们不可能自发盲目劳作,也不可能群龙无首,这一大规模工程究竟由谁擘画和领导的,由此造成小小悬念,自然折入二章的倒叙缘由,章法安排上具有跌宕之势。

  二章追叙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全过程包括二个层次:尽人事,敬天命。前五句为尽人事,先是“望”,后是“观”。望是登高远望,登上漕邑故墟,眺望楚丘。“望楚”的重复,说明端详得极其细致,慎重而又慎重。此外。还考察了附近的堂邑和高高下下的大小山丘。这显示文公有丰富的堪舆风水知识。“观”是降观,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这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作为贤君自然不会疏忽。这五句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扫描,场面宏远,在广阔雄伟的背景上刻划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文公形象。最后两句写占卜,经“天意”认可,人事才算定局,它有助于今天读者认识古代历史。

  与二章大刀阔斧手笔迥不相侔,三章却于细微处见精神。三章写文公躬劝农桑。“好雨知时节”,有一天夜里春雨绵绵滋润大地,黎明时分天转晴朗,文公侵晨起身,披星戴月,吩咐车夫套车赶往桑田。这幅具体的细节描写图,要传达的信息也不言而喻:文公重视农业生产,亲自前往劝耕督种。由小见大,文公平时夙兴夜寐劳瘁国事的情景,都不难想见。

  三章的最末三句是全篇的结穴,揭出题旨:他可不是平庸的一般的人,他的用心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深远啊!全诗叙事,都用赋的手法,从赋中让人品味出赞颂的韵味。“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二句虽然也是赋,却有更多的抒情色彩。由于文公“秉心塞渊”,崇尚实际,不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才使卫国由弱变强。一、二、三章的所有叙写,无不环绕“秉心塞渊”而展开。难怪方玉润《诗经原始》在此句上有眉评:“是全诗主脑。”

  诗末句“騋牝三千”,好像与全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上述卜地、筑宫、兴农种种是因,此句是果。兵强马壮,常体现一国的富强,在文公治理下,卫国确实日臻富强。《左传·闵公三年》载:“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可见卫文公后期国力已增强了近十倍。《诗经原始》也高度评价文公治卫,称其“不数年而戎马寖强,蚕桑尤盛,为河北巨邦。其后孔子适卫犹有庶哉之叹,则再造之功不可泯也”。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登览之胜,随寓有感。

野烧之观,不石俱惨。

逞志一快,忘彼物情。

是以老氏恶夫佳兵。

观乎观乎,彼以为观而予以为惩。

润色瑳,癯身楕。

飞石尘,供药裹。

以小代大无不可,汝虽眇乎是磊砢。

摩顶至踵辅衰我,彼方归卧留莫果。

魁梧之才用则左,{左口右画}然长叹口侈哆。

于嘻阴祀,封土惟崇。

于时之吉,歆予鼓钟。

柔静化光,人赖其功。

陈兹量币,百贷是隆。

霜鲜鲜兮草戋戋,儿独履兮儿宿野田。

衣荷之叶兮叶易穿,采葶花以为食兮不下咽。

嗟儿天父兮天胡有偏,我不父顺兮宁不儿怜。

履晨霜兮泣吾天。

缄默之妙,本光自照。

鉴物之真,眼里有筋。

出气之快,鼻头有窍。

见道之根,德象之要。

处处相应兮,不余不少。

君不记,犬之年,羊之月,辟历一声天地裂。

韦偃工古松,与可善枯竹。

岂如君家素壁上,有此天然画两幅。

一株古木欹墙东,状如峨嵋山巅千岁万岁之枯松。

旁有笛材拔孤玉,扶疏枝叶带露而饰风。

天知君爱画,欲为发一哂。

呼取义娥作画师,借此二物为画本。

戏从君家壁间摹写之,一枝一叶俱无遗。

傍人来见道是画,间如何画无能之。

元来画时不用诸葛笔、梁杲墨,别有妙法惹形迹。

偷见虽甚爱,或全潋亮或模糊,随时明暗有卷舒。

报君基欲观此画,请跨金鸟玉米面兔来其下。

灵之来下,以雨先驱。

灵之旋驭,五云结车。

操环应夏,发匣瑞虞。

真人在御,来献珍符。

百王宗师,生民物轨。

瞻之洋洋,神其宁正。

酌彼金疊,惟清且旨。

登献惟三,于嘻成礼。

山林以为家兮,出而与风烟之为缥缈。

水之湄素所狎兮,专一嗜而谋饱。

纷纷下而上兮,若不能以终日。

矫静洁以待时兮,固有独立于寒梢之表者也。

[圜钟为宫]维帝奠位,乃咸于时。

孰主张是,而枢纽之。

觳我腹我,比予于见。

告我冠服,迨其委蛇。

我马烦兮释我车,神之庙兮山之阿。

予一拜而一祝,祝予心之无涯。

涕汍澜而零落,神寂默而无哗。

神兮神兮,奈神之寂默而不言何。

复再拜而再祝,鼓吾腹兮歌吾歌。

歌曰:今耶,古耶,有耶,无耶。

福不自神耶,神不福人耶。

巫尔惑耶,稔而诛耶。

谒不得耶,终不可谒耶。

返吾驾而遵吾道,庙之木兮山之花。

众万之吒,动之润之。

昭格孔时,维神之依。

冷然后先,肆我肯顾。

是耶非耶,纷其来下。

惟岳隆周。

生甫及申。

天鉴在晋。

祚之降神。

邈矣遐风。

茂德有邻。

永言配命。

唯晋之镇。

凄然而秋,眼冷心休。

温然而春,口笑眉伸。

了了无分别智,恢恢不思议仁。

亡机返朴,得用还淳。

图画之巧,那有其神。

玉质金相,卓尔良贵。

有鉴在心,明利与义。

大原斯阐,维世之模。

表里不贰,皇皇圣途。

维此瑞麦,十有三茎。

伊谁所树,中夏以生。

丰年之庆,圣治之臻。

我作此赞,播之颂声。

静以应繁,冲以待喧。

骐骥之姿,千里之奔。

云梦之量,八九之吞。

斲轮之工兮拟谁授克家之学,抱瓮之朴兮将自灌丈人之园。

礼备既备,神保聿归。

洋洋在上,不可度思。

神不来兮,肸乡之随。

神不去兮,休嘉是贻。

日面月面,星流电卷。

镜对像而无私,珠在盘而自转。

君不见钳錘前百炼之金,刀尺下一机之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