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蝶恋花

紫菊初生朱槿坠。

月好风清,渐有中秋意。

更漏乍长天似水。

银屏展尽遥山翠。

绣幕卷波香引穗。

急管繁弦,共庆人间瑞。

满酌玉杯萦舞袂。

南春祝寿千千岁。

诗文赏析

此词写闺思,内容并无创新,不外是伤秋怀远之类。但写秋意而不凄苦,赋景物而不浓艳,虽不离婉约本色,却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之境界,并有一种耐人咀嚼的情味,这就是晏殊的本领了。

  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槛菊,槛外的菊花。古代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此句的手法是以景喻情而且情韵深婉:兰和菊本身就是高洁的象征,故为君子所爱。屈原爱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纫秋兰以为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皆为世人所熟知。词人又用“愁烟”和“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表露女主人公无言的愁绪。那么,这位女性愁从何来、为何而愁呢?词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含蓄的暗示:“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是词人的高明之处,也是这首词深婉中见含蓄的表达手法之一。表面上看,是双燕似乎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实际上包含两重意蕴:一是秋日到来,燕子归去,那么,远方的怀人呢?却未归来,却是“山长水阔知何处?”。在古代诗词中,秋日怀归是常见的主题,如与晏殊同时代的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晏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像上面两位同时代的词家用赋体,直截抒发自己的思亲怀乡之情,而是用比体,用菊愁兰哭作比附,因而显得含蓄而深婉。第二,飞去的是双燕,目睹此景,更会引起伴侣不在身边的闺中人的愁绪和思念。与秋日怀归一样,以双燕双宿双飞比喻伉俪人生,也是古代诗人的传统,如梁简文帝《金闺思》诗:”日移孤影动,羞睹燕双飞”;唐李白《双燕离》诗:”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杜甫的《双燕》:“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元稹《江边四十韵》诗:”各各人宁字,双双燕贺巢。”至于史达祖的《双双燕》和吴文英的《双双燕》更是词中的杰作。但晏殊词中的这位女性见到双燕则是别样感受,因为伴侣不在身边,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婉约词的鼻祖,花间词代表人物温庭筠有首《菩萨蛮》,也是写一位闺中人对伴侣的思念,结尾是“新帖绣罗襦,”。晏殊在此运用的是同样手法,只不过“双双金鹧鸪”变成飞去的双燕子了。联系到上面说的“罗幕轻寒”,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則由含蓄暗示转为直接抒怀,时间则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前面所说的这首词独有的“寥廓高远之境”,也主要表现在这三句之中,而且三句之间,意脉相连:一夜之间碧树凋落,可见西风之劲厉萧杀;但惟其碧树尽凋,才能无遮无拦,“望尽天涯路”。况且,萧杀之景必然触动落寞之情,这才会登高远望,但登高望远所见之景,却又是寥廓苍茫之境。况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仅有登临纵目的苍茫百感,更有不见所思的孤独惆怅。但这无遮无碍的空阔大地,对这位女性来说,又是精神上的放纵与开拓,使她从狭小的、帘幕低垂的槛内和菊愁兰泣的忧郁氛围中解脱出来,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与其说是词中女性动作的转换,还不如说是词的作者心态的转换。因此,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思而不得的幽怨,但气象阔大,境界高远,广远之中又有蕴含,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因此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获得历代词论家的好评。王国维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尔”。并拓展其内涵,将它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第一种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人间词话》)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山长水阔知何处”也与上阙的“明月不谙离恨苦”相呼应,“山长水阔”也和“望尽天涯路”相照应,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词的结尾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让人回味无穷,晏殊的《蝶恋花》一直被后人传诵,其动人之处也在此尽显。

诗人简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371篇诗文

诗文推荐

花里传觞飞羽过。

渐觉金槽,月缺圆龙破。

素手转罗酥作颗。

鹅溪雪绢云腴堕。

七盏能醒千日卧。

扶起瑶山,嫌怕香尘涴。

醉色轻松留不可。

清风停待些时过。

不雨不晴秋气味。

酒病秋怀,不做醒忪地。

初换夹衣围翠被。

蔷薇水润衙香腻。

旋折秋英餐露蕊。

金缕虬团,更试康王水。

幽梦不来寻小睡。

无言划尽屏山翠。

剪剪西风催碧树。

乱菊残荷,节物惊秋暮。

绿叶红苞迎晓露。

锦屏绣幄围芳圃。

尘世鸾骖那肯驻。

尚忆层城,仙苑飞琼侣。

能共牡丹争几许。

惜花对景聊为主。

帘幕东风寒料峭。

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

红蜡枝头双燕小。

金刀剪彩呈纤巧。

旋暖金炉薰蕙藻。

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

绣被五更春睡好。

罗帏不觉纱窗晓。

每到花开春已暮。

况是人生,难得长欢聚。

一日一游能几度。

看看背我堂堂去。

蝶乱蜂忙红粉妒。

醉眼吟情,且与花为主。

雪怨云愁无问处。

芳心待向谁分付。

苦恨重帘消息阻。

十二阑干,曲曲迷尘雾。

几日青禽频寄语,镜中颜色浑非故。

别後关河秋又暮。

枕障熏炉,都是相思处。

归梦欲随明月去,高楼夜夜风兼雨。

潋滟长波迎鹢首。

雨淡烟轻,过了清明候。

岸草汀花浑似旧。

行人只是添清瘦。

沈水香消罗袂透。

双舻声中,午梦初惊后。

枕上懵腾犹病酒。

卷帘数尽长堤柳。

负郭桑麻秋课重。

十角黄牛,分去声得山田种。

乡社鸡豚人与共。

春风渐入浮蛆*。

绕屋清溪醒午梦。

一榻*然,坐受云山供。

四海虚名将底用。

一声啼鸟岩花动。

楼上钟残人渐定。

庭户沈沈,月落梧桐井。

闷倚琐窗灯炯炯。

兽香闲伴银屏冷。

淅沥西风吹雁影。

一曲胡笳,别后谁堪听。

誓海盟山虚话柄。

恁书问著无言应。

十里绮罗香不断。

一望瑶华初委地。

更约幽人,共赏岩边翠。

试把方诸聊与试。

无情争得无中泪。

飞瀑恐从星汉至。

渐向宾筵,但觉寒如水。

自爱一轮方得意。

轻随箕毕还成累。

碎玉飞花寒食后。

薄影行风,终日穿疏牖。

有客思归还把酒。

闲吹倦絮轻黏手。

雪满愁城寒欲透。

飘尽残英,翠幄成秾秀。

张绪风流今白首。

少年襟度难如旧。

独向沧浪亭外路,六曲栏干,曲曲垂杨树。

展尽鹅黄千万缕,月中并作濛濛雾。

一片流云无觅处,云里疏星,不共云流去。

闭置小窗真自误,人间夜色还如许。

桂影团团光正满。

更似菱花,齐把匀娇面。

非镜非蟾君细看。

元来却是吴姬扉。

一曲阳春犹未遍。

惊落梁尘,不数莺喉啭。

好著红绡笼玉腕。

轻敲引入笙歌院。

新草池塘烟漠漠。

一夜轻雷,拆破夭桃萼。

骤雨隔帘时一作。

余寒犹泥罗衫薄。

斜日高楼明锦幕。

楼上佳人,痴倚阑干角。

心事不知缘底恶。

对花珠泪双双落。

日下船篷人未起。

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

江上残花能有几。

风催雨促成容易。

湖海客心千万里。

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

相次桃花三月水。

菱歌谁伴西湖醉。

寒卸园林春已透。

红著溪梅,绿染前堤柳。

见个人人今感旧。

引杯相属蒲塘酒。

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

明日马啼浮野秀。

柳颦梅惨空回首。

名播乡闾人素许。

科诏相催,又趁槐花举。

谈笑挥成金玉句。

贤书果见登天府。

阔步青霄今得路。

脚底生云,拥入蟾宫去。

好是来年三月暮。

琼林宴处人争睹。

小阁阴阴人寂后。

翠幕褰风,烛影摇疏牖。

夜半霜寒初索酒。

金刀正在柔荑手。

彩薄粉轻光欲透。

小叶尖新,未放双眉秀。

记得长条垂鹢首。

别离情味还依旧。

可煞潼人真慕顾。

接得官时,只道来何暮。

岁岁何曾_得住。

遂人又见迎将去。

谩自儿曹相尔汝。

心事同时,千里元相梧。

况是棠阴随处处。

秋江夜月春空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