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译文一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译文二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

(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弭(mǐ米):消除。

(7)障:堵塞。

(8)为川者:治水的人。

(9)宣:疏导。

(10)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11)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

(12)瞽(gǔ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13)史:史官。书:指史籍。

(14)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

(15)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

(16)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17)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

(18)庶人:平民。

(19)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

(20)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

(21)悖(bèi倍):违背道理。

(22)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

(23)兴:兴起、表露之意。

(24)阜:丰盛。

(25)夫(fú扶):发语词,无义。

(26)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27)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

(28)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

(29)乃 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玄武门前人蹀血,虬须天子谏凶孽。

谁开贞观太平功,夺朔将军三寸铁。

三寸铁,鄂国公,将军真有回无功。

呜呼,海池一语开天听,手敕亲颁宫府定。

人知房杜掌经纶,谁识将军善词命?

善词命,万古之无谁与并?

殷後乱天纪。

楚怀亦已昏。

夷羊满中野。

菉葹盈高门。

比干谏而死。

屈平窜湘源。

虎口何婉娈。

女媭空婵媛。

彭咸久沦没。

此意与谁论。

亿兆夷人因独夫,惟君先见得良图。

为仁始欲扶商祚,去国终能启宋都,鈇锧岂甘因谏死,髠钳仍免作官奴。

千年庙食应无愧,知退知亡即圣徒。

次公不许画麒麟,孝宣妙选知名臣。

拜公之像想风度,乃是云台子颜之文孙。

元丰天子建原庙,王宇万栋临端门。

累朝名臣俨冠剑,列圣御坐开乾坤。

修廊秘殿锁春色,彷佛音容皆骏奔。

相君相业皆元元,旗常彝鼎定书勋。

仪形在殁侍神考,英气噩噩凝天阍。

嗣皇方思服盛美,欲考辟公观列文。

君传兹图落人世,世人遂得知瑜璠。

吾知袁公固有後,能平楚狱竟无冤。

召公甘棠犹不伐,卫武之德谁能谖。

君不见温公之像满人间,愿广此图令并传。

君为县令元丰中,吏贪功利以病农。

君欲言之路无従,移书谏臣以自通,(谏臣,蹇受之也。

)元丰天子为改容。

我时匹马江西东,问之逆旅言颇同。

老人爱君如刘宠,小儿敬君如鲁恭。

尔来明目达四聪,收拾驵骏冀北空。

君为赤令有古风,政声直入明光宫。

天厩如海养群龙,并收其子岂不公,(君之子祁举制策,文学行义,为时所称。

)白沙何必烦此翁。

去国翩翩又许时,爱君何日不攒眉。

二贤出处分明甚,四谏声名今似之。

朝奏一封排佞疏,暮收千首饯行诗。

山林若问朝气廷事,宝剑年来正倒持。

噫吁嘻,秋风从天来,一扫酷吏热。

嗷嗷天下心,无复苦炊爇。

丛丛篱边花,幽香知素节。

与化同一啸,世事花能说。

前兮酷暑在,击揖志如铁。

岂无如谢安,围棋声未歇。

胸中森甲兵。

千里胜自决。

诗人扪虱穷,忧时心惙惙。

歌秋风兮歌国风,问知音兮问豪杰。

君不登郎省,还应上谏坡。

才高殊未识,岁晚幸无他。

枥马羸难出,邻鸡冻不歌。

寒炉余几火,灰里拨阴何。

惊人得佳句,或以傲王公。

处士还清节,滑稽安足雄。

深沉似康乐,简远到安丰。

一点无俗气,相期林下风。

欲舞腰身柳一窠,小梅催拍大梅歌。

舞余片片梨花落,争奈当涂风物何。

在昔汉唐,亡由阉宦。

出或用之,鲜不始患。

岂期黄公,独禀高见。

白发虔心,有闻必谏。

竭力东城,以身死难。

揭名不磨,万世炳焕。

有卫伯玉,夫子与居。

寡过未能,荐赞使乎。

以尸谏君,友则史鱼。

果得进贤,烂然简书。

谏草焚来应见史,橐金散尽只留书。

欲知公这忠,须诵三谏诗。

欲知公之惠,须读万安碑。

朝廷得公重,天下失公悲。

骑鲸今几年,悠悠人见思。

今人愧前修,风流不可追。

立朝无刚容,突梯仍脂韦。

字民乏廉声,敲扑急蚕丝。

不知富贵有磨灭,芳名姱节无穷时。

游子晚出公之乡,儿时敛袵公清规。

吁嗟九原不可作,每於清夜梦见之。

所以今日拜公像,浩歌出门双泪垂。

君不见昌黎谏佛骨,竟莫遂请水火投。

中丞击妖蛇,此蛇初不为民尤。

宁如立斩兴妖偶,卓哉伟见吾邦侯。

吁嗟三辅州,尚鬼逾蛮酋。

此辈生身已丽法,尚何智慧灵诸幽。

惟伊奸凶愚尔俗,假凭威毒相仇仇。

依乘土木作幻怪,窍取备味神其谋。

降凶破伪砉一剑,较功韩孔兹为优。

嗟嗟愿公宝此剑,更烦借截奸臣头。

溪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

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

一言寤主宁复听,三谏不从归去来。

日上扶桑第一枝,东方楼阁曙光时。

万帮将启乾明宴,两制应宣御制诗。

乐感羽毛皆率舞,神和福禄自来宜。

谏垣班列天颜近。

昔冠诸生首,初因三道征。

公卿碧墀会,名姓白麻称。

日月光遥射,烟霄志渐弘。

荣班联锦绣,谏纸赐笺藤。

便欲呈肝胆,何言犯股肱。

椎埋冲斗剑,消碎莹壶冰。

赤县才分务,青骢已迥乘。

因骑度海鹘,拟杀蔽天鹏。

缚虎声空壮,连鳌力未胜。

风翻波竟蹙,山压势逾崩。

僇辱徒相困,苍黄性不能。

酣歌离岘顶,负气入江陵。

华表当蟾魄,高楼挂玉绳。

角声悲掉荡,城影暗棱层。

军幕威容盛,官曹礼数兢。

心虽出云鹤,身尚触笼鹰。

竦足良甘分,排衙苦未曾。

通名参将校,抵掌见亲朋。

喣沫求涓滴,沧波怯斗升。

荒居邻鬼魅,羸马步殑fF.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

沾黏经汗席,飐闪尽油灯。

夜怯餐肤蚋,朝烦拂面蝇。

过从愁厌贱,专静畏猜仍。

旅寓谁堪托,官联自可凭。

甲科崔并骛,柱史李齐升。

共展排空翼,俱遭激远矰.他乡元易感,同病转相矜。

投分多然诺,忘言少爱憎。

誓将探肺腑,耻更辨淄渑。

会宿形骸远,论交意气增。

一心吞渤澥,戮力拔嵩恒。

语到磨圭角,疑消破弩症。

吹嘘期指掌,患难许檐簦。

鎩翮鸾栖棘,藏锋箭在弸。

雪中方睹桂,木上莫施罾。

且泛夤沿水,兼过被病僧。

有时鞭款段,尽日醉懵僜.蹑屐看秧稻,敲船和采菱。

叉鱼江火合,唤客谷神应。

啸傲虽开口,幽忧复满膺。

望云鳍拨剌,透匣色腾凌。

每想潢池寇,犹稽赤族惩。

夔龙劳算画,貔虎带威棱。

逐鸟忠潜奋,悬旌意远凝。

弢弓思彻札,绊骥闷牵縆.运甓调辛苦,闻鸡屡寝兴。

闲随人兀兀,梦听鼓冬冬。

班笔行看掷,黄陂莫漫澄。

骐驎高阁上,须及壮时登。

白云最深处,像设盈岩堂。

村祭足茗粣,水奠多桃浆。

箘uM突古砌,薜荔绷颓墙。

炉灰寂不然,风送杉桂香。

积雨晦州里,流波漂稻粱。

恭惟大司谏,悯此如发狂。

命予传明祷,祗事实不遑。

一奠若肸蚃,再祝如激扬。

出庙未半日,隔云逢澹光。

gf々雨点少,渐收羽林枪。

忽然山家犬,起吠白日傍。

公心与神志,相向如玄黄。

我愿作一疏,奏之于穹苍。

留神千万祀,永福吴封疆。

苏州粉牋美如花,萍文霜粒古所夸。

近年专制浅蜡色,软玉莹腻无纤瑕。

盘门系缆高桥住,呼僮径访孙华铺。

琱锼红碧任成堆,春膏且问如何去。

乃知剡溪桃花黄,楮君同谱生殊乡。

买来论担不计数,直候东风花草香。

其时霡霂吹微雨,润物无声略胶土。

展开千幅向晓空,渍染都匀始轻杵,捣成一色坚且明。

幽具本岂鑽公卿,要供海内觅句客。

觅句只今谁有名,月湖老仙居胄监。

诗好工夫到平淡,寄分聊当野人芹。

莫弃谏藁恐被焚,便将演纷登北门。

山中之乐兮乐可忘老,匪盐匪酪兮养梨枣。

曾高云仍兮动阅数世,手树成栋兮鬓犹未槁。

一屈肘兮代谢,一寤寐兮谏夷歌皓。

耿客星犹在天兮,鄗坛洛庙余烟草。

将相岂不鼎贵兮,曾腰领其未保。

子独有此山中兮,作室已考。

去不我顾兮,我将焉讨。

嗟我久不见韩子,如读古书思古人。

忽然相逢又数日,笑语反不共一樽。

谏垣尸居职业废,朝事汲汲劳精神。

子华笔力天马足,驽骀千百谁可群。

嗟予老钝不自笑,尚欲疾走追其尘。

子华有时高谈骇我听,荣枯万物移秋春。

所以不见令我思,见之如饮玉醴醇。

叩门下马忽来别,高帆得风披飞云。

离怀有酒不及写,别後慰我寓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