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⑴山行:一作“山中”。
⑵春晖:春光。
⑶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⑷纵使:纵然,即使。
⑸云:指雾气、烟霭。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杏花开过雪成团。
惜朱颜。
负清欢。
只道今年,春意已阑珊。
却是地偏芳信晚,红数点,小溪湾。
碧壶香供挽春还。
一枝闲。
淡相看。
月落山空,谁与护朝寒。
传语春风留客好,莫容易,便吹残。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
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
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
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
人纵健,头应白。
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
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
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轻拍红牙留客住。
韩家石鼎联新句。
珍重龙团并凤髓。
君王与。
春风吹破黄金缕。
往事不须凭陆羽。
且看盏面浓如乳。
若是蓬莱鳌稳负。
知何处。
玉川一枕清风去。
累月愁霖,知今夕、是何天色。
秋老矣、芙蓉遮道,黄花留客。
长有霜螯来左右,谁言枥马能煎迫。
眄高穹、重叠起顽云,星难摘。
罗绮盛,轩窗窄。
心已醉,肩须拍。
更十分行酒,再三相吓。
凤诏十行归路近,桂华千里明年隔。
趁闲时、楼上共凝眸,芦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