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诗人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7篇诗文

诗文推荐

月满面千重林壑,人凭一曲阑干。

但诗觉衣襟徵润,不知风露高寒。

精祷潜通上下神,恍然佳气一朝新。

隆楼杰阁偏宜晓,杭木残荄尽变大师傅。

有客裁诗传锦段,谁家度曲试朱唇。

相思不得相从乐,虚作箕嵩无事人。

补衮天手,石色五首。

砥柱中流,屹屹其守。

为人所难,一辞万口。

文昌大名,太山北斗。

昔娄师德园,今袁德师楼。

二十四桥明月好,暮年方到扬州。

鹤飞仙去总成休。

襄阳风笛急,何事付悠悠。

几阕平山堂上酒,夕阳还照边楼。

不堪风景事回头。

淮南新枣熟,应不说防秋。

青山开四面,白水绕三禺。

野阔时闻籁,人闲旧据梧。

画船留上客,遗迹问田夫。

事少日常饮,才疏世未须。

决河初荐至,胜事偶相俱。

燕子卑无取,滕王远可橅。

飞涛隐睥睨,落日丽浮图。

同舍新持节,专城敢遽呼。

未迎行部驾,已放下淮舻。

试问登消暑,如何楚与吴。

〈吴兴有消暑楼。

斜阳明薄暮,暗雨霁凉秋。

弱云狼藉,晚来风起,席卷更无留。

天外老蟾高挂,皎皎寒光照水,金璧共沈浮。

宾主一时杰,倾动庾公楼。

渡银汉,D54C玉露,势欲流。

不妨吟赏,坐拥红袖舞还讴。

暗祝今宵素魄,助我清才逸气,稳步上瀛洲。

欲识瀛洲路,雄据六鳌头。

湖海元龙,逸气飘然,可百尺楼。

受文光万丈,星辰绚彩,爽襟一掬,风露澄秋。

衔字冰清,班心玉立,海内而今第一流。

翻书子,紫薇花浸月,夜揽词头。

著身已是瀛洲。

问更有长生别药不。

是生来已带,神仙道骨,毫端自有,富贵封侯。

拜赐黄封,承恩青琐,见说香名又覆瓯。

从今去,了福公事业,从赤松游。

念昔童稚,汎然若舟。

惟我与君,孤诣同修。

博文约礼,匪遨匪游。

子方盛年,遽赴玉楼。

卖花檐上,菊蕊金初破。

说是重阳怎虚过。

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

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

一笑且开怀,小阖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

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

浮黎路,依约太微间。

雪色宝阶千万丈,人间遥作白虹看。

幢节度高寒。

杨姑悟道,猛烈难比。

便把镜楼摔碎。

识破皮囊臭腐,誓不梳洗。

一志蓬头垢面,便披蓑、策杖顶笠。

绝聪慧,戒无明业火,自常挫锐。

断制男儿何似,比追魂取魄,索命活鬼。

富贵荣华弃尽,更不留意。

常守常清常静,处无为、自然之理。

功行满,向十洲三岛。

占个仙位。

楼阑外,辇道插非烟。

闲上郁萧台上看,空歌来自始青天。

扬袂揖飞仙。

涣号爰发,皇敷至仁。

幽隐尽达,洪德日新。

国容肃穆,天宇晏温。

惠浃四远,富寿无垠。

去年寻处曾持酒。

还是向、南枝见後。

宜霜宜雪精神,没些儿、风味减旧。

先春似与群芳斗。

暗度香、不待频嗅。

有人笑折归来,玉纤长、尽露罗袖。

有鱼有蟹美如玉,胡不醉呼黄鹤楼。

殿成不必拆,佛生何用打。

烧炷兜楼香,共说家私话。

以力假人者霸。

肆类云华,淳熙溥将。

雷雨丽泽,云物效祥。

礼容济济,天威煌煌。

大赉四海,富寿无疆。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

子细看来,从头错算。

姮娥昨夜失金鍼,撼动玉楼寻不见。

堂堂妙相真难比,历历梵音犹更奇。

可怜逐句寻言者,蹉过长沙觌面机。

知不知,黄鹤楼崔颢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