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赏析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背景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如这首《蜀中九日》及其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诗人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83篇诗文

诗文推荐

精意严恭,明祠丰洁。

献酬既备,俎豆斯撤。

日丽天仪,风和乐节。

事光祀典,福覃有截。

倬彼垂象,照临下土。

躔次运行,功德周普。

九宫既位,惟德是辅。

神之至上,皇皇斯覩。

万亿及秭,物其旨矣。

此邦之人,云胡不喜。

周邦咸喜,式歌且舞。

于时语语,厥声载路。

踏白江梅,大都玉断酥凝就。

雨肥霜逗。

痴了闺房秀。

莫待冬深,雪压风欺后。

君知否。

却嫌伊瘦。

仍怕伊僝僽。

皇祖龙骧,畴邓猖狂,元年九月,进叛于扬。

皇祖长驱,至扬城隅。

归轩小驻莫匆匆,佳节胡宜客路中。

已缔金兰千载契,政思萸菊一樽。

磕山烟薄秋容瘦,槐衮帘疎晚照红。

此兴向君歹不浅,要看醉帽受西风。

将置酒,思悲翁。

使君去,出城东。

麦渐渐,雉子斑。

槐阴阴,到潼关。

骑连连,车迟迟。

心中悲,宋又远。

周间之,南淮夷。

东齐儿,碎碎织练与素丝,游人贾客信难持。

五谷前熟方可为,下车闭閤君当思。

天子当殿俨衣裳,大官尚食陈羽觞。

彤庭散绶垂鸣珰,黄纸诏书出东厢,轻纨叠绮烂生光。

宗室子弟君最贤,分忧当为百辟先。

布衣一言相为死,何况圣主恩如天。

鸾声哕哕鲁侯旂,明年上计朝京师。

须忆今日斗酒别,慎勿富贵忘我为。

柔惠且直,小心翼翼。

王亲命之,南国是式。

皇祖有德,乾覆坤容。

予在吊民,不杀以封。

[姑洗微二奏]猗欤那欤,生养斯民。

家给人足,时底熙纯。

祗严明福,于荐苾芬。

粢盛岂洁,神乃有闻。

中叶遭闵。

副内多违。

悠悠灵贶。

爰有适归。

于昭睿后。

抚运天飞。

凝居中县。

神动外畿。

苗芃芃兮防莠,桂郁郁兮防蠹。

欲苗实兮桂荣,必莠除兮蠹去。

吾有少陵之鑱兮莠必{上艹下耨},吾有尉佗之器兮蠹将奚逃。

发嘉颖兮昆仑。

缭樛枝兮招摇。

粒米狼戾兮乐复乐,长涂炎日兮又庇以垂天之幄。

我来自东,小大稽首。

是用作歌,以介眉寿。

我经九山问野叟,崔嵬一无安曰九。

且恐断岸积琼玖,复意陂原多产韭,又疑堆垄若柱灸。

四者未悟叟不言,使我临流独搔首。

清尊白发。

曾是登临年少客。

不似当年。

人与黄花两并妍。

来愁去恨。

十载相看情不尽。

莫更思量。

梦破春回枉断肠。

携来九子同心粽,蒲酒犹深。

夜帐轻容,续命丝长针再缝。

须知后会浑无据,难道相逢。

十二巫峰,峡雨轻回第四重。

别来常思君,无异饥待哺。

如何偶相逢,握手复告去。

念初别子时,芳草才及屦。

天时不可留,再见岁云暮。

出门怪子瘦,告我困道路。

飘飘千余里,陆走复水泝。

古来黄金尽,壮士色亦沮。

斯人独何少,乃有衣食虑。

才高穷不怨,志大贫若富。

吾将告君理,子其听我布。

人生不终穷,否泰亦有数。

子其保所有,锥颖囊必露。

古来立功名,其始不无忤。

得难失自寡,进锐退亦遽。

念君归海濒,谁与朝夕聚。

我方困而学,每翼朋友助,一从城北归,梦魂见已屡。

愿因南来者,时以尺书寓。

黄流在中,惟声香祀。

于荐于神,爰祗厥事。

礼从多备,以进为文。

尊斝三献,昭示孔勤。

谁谓九龙帐,惟贮一归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