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题武关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译文

清澈的溪水汩汩地流过要留我在武关之东,可笑当年的楚怀王入关投秦却是到了尽穷。

郑袖得宠的娇艳妩媚之态就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他的形容就犹如乱蓬。

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却像过眼烟云已成空。

当今天子如此神圣四海为一家天下为统一,而如今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于夕阳中。

注释

⑴武关:战国时秦国设置的关隘,故址在令陕西商洛县东。

⑵怀王:楚怀王熊槐(?一前295)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前328至前299年在位。据《史记·楚世家》和《屈原列传》,秦昭王致书楚怀王,约会于武关。怀王入武关,秦伏兵断绝其归路以求割地,怀王怒而不从逃往赵国,赵国惧秦不敢接纳。怀王只得又回秦国,结果死于秦国。

⑶郑袖:楚怀王宠妃。据《史记·屈原列传》等,楚与齐结盟共同抗击秦国,秦惠文王派张仪使楚,表示如楚与齐绝交,秦愿割地六百里给楚。楚听信谎言与齐断交,事后,秦不肯割地,怀王起兵,大败而归。第二年,秦欲与楚讲和,怀王表示“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到楚先行收买郑袖,郑袖劝怀王不杀张仪,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把张仪放走了。妖娆(ráo):娇艳美好,妩媚多姿。酣(hān):畅快喝酒。

⑷屈原:楚国大夫,早年曾得楚怀王信任,主张联齐抗秦,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把他放逐外地,流放期间,始终心忧国李。憔悴:面容黄瘦。蓬(péng):蓬草。蓬草随风飘转,常用来比喻人的身世飘零或行踪不定。

⑸山樯(qiáng):如桅杆般耸立的山峦。谷堑:深长的峡谷。

⑹弱吐强吞:形容战国时强国侵吞弱国的形势。

⑺圣神:对皇帝的敬称。家四海:四海一家,天下统一。

⑻戍(shù)旗:守卫边防的战旗。

赏析

作为千古形胜之地的武关,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一番。所以首联开门见山,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迹自穷”的根源。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秦国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此后楚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郑袖“娇娆”,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不能不付之一笑。

  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历史教训。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从这一意义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这不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

背景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杜牧由宣州赴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诗人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63篇诗文

诗文推荐

银鸳金凤画暗销。

晓帘栊、新翠渐交。

算多少、相思恨,被东风、吹上柳梢。

罗窗夜夜梨花瘦,奈月明、香梦易消。

便拟倩、题红叶,趁落花、流过谢桥。

枯木嵌空微黯淡,古器虽在无古弦。

袖中正有南风手,谁为听之谁为传。

风流岂落正始后,甲子不数义熙前。

一山黄菊平生事,无酒令人意缺然。

庞公?此诗为沈辽作。

据文意当为两首诗讹成,现据外集分。

外集题第二首为《戏书》。

?襄阳庞公少检束,白发不髡亦不俗。

世所奔趋我独弃,我已有馀彼不足。

鹿门有月树下行,虎溪无风舟上宿。

不识当年捕鱼客,但爱长康画金粟。

杜口如今不复言,庞公为人不曲局。

东西有人问老翁,为道明灯照华屋。

五言七言正儿戏,三行五行亦偶尔。

我性不饮只解醉,正如春风弄群卉。

四十年来同幻事,老去何须别愚智。

古人不住亦不灭,我今不作亦不止。

寄语悠悠世上人,浪生浪死一埃尘。

洗墨无池笔无象,聊尔作戏悦我神。

梁有字题何岁月,藏无经在亦香镫。

银鸳金凤画暗销。

晓帘栊、新翠渐交。

算多少、相思恨,被东风,吹上柳梢。

罗窗夜夜梨花瘦,奈月明、香梦易消。

便拟倩、题红叶,趁落花、流过谢桥。

峰势欲开树为遮,崔鬼画态间槎枒。

本来枫(木解)经霜染,错认夕阳一片霞。

紫蜡团心栗玉忪,荼下蘼香色似同宗。

因思弄蕊攀条处,花刺勾人晓露浓。

似屈才伸蛇解蛰,似断还连龙蜕骨。

天河失却古槎橜,落在人间撑突兀。

若非胸中磊块洒浇出,老死画工无此笔。

黄子侬故人,危子侬门生。

向来同登漱玉亭,银河洗面醉不醒。

四年二子不见面,过眼光阴掣飞电。

今晨忽得问政碑,黄子作堂危子词。

危子笔力乃尔进,黄子佳政不须问。

寄言二子各努力,古人也是人作得。

殷勤欲送春归去。

白首题将断肠句。

春去自依依。

欲归无处归。

天涯同是寓。

握手留春住。

小住碧桃枝。

桃根不属谁。

仙翁眼力信非凡,到处偏工鉴别山。

消得好乌巢屋上,旋移空翠入窗间。

平生万卷端能合,从此三杯不等閒。

莫讶倏来犹属意,野有相日用实相关。

宇宙一杯酒,暝色倚重湖。

青山杳杳何处,烟水泻愁予。

别岸风涛喷薄,半夜鱼龙悲啸,能撼我诗无。

李白醉不醒,唤起问何如。

是耶非,天莽苍,雪模糊。

苍颜白发如此,空复笑今吾。

寄语鹭朋鸥侣,好在风飧水宿,底处不烟芜。

吾亦从此逝,从我者谁欤。

屈指友于,祗今存几。

自仲之去,失此奇伟。

言不腾情,心旌愤悱。

哀哉苍天,雨泪如洗。

秋风驾洪涛,灵槎中荡摇。

恍如乘船天上坐,帝青九万无纤毫。

黄姑织女长相见,归来空记当时面。

至今海与银河通,何因再得相从容。

儒生读书不贵书,枕头阁脚醉梦余。

反不若浮屠,宝贝为函金作字,海龙扶出凌空虎。

君今收拾一万卷,置在高楼截云汉。

想当日月出没间,玉轴牙签互璀璨。

我欲牵车驾黄犊,往发缣缃焕心目。

论孟久荒缘老病,请君为我删严令。

负崖临壑几千竿,掩映虚堂绕曲栏。

森矗翠幢参玉槊,毡毸戏青鸾。

三冬已见龙孙起,六月犹便虎啸寒。

置酒会歌貍首节,要令鼠子不相干。

两客呼船一急行,树林半落半犹青。

诸峰最是中峰好我,欲峰头筑小亭。

张南周北。

谩说清漳摇绀碧。

何似幽栖。

甥舅相望共一溪。

璇题沙版。

不用买邻糜百万。

余户增辉。

庭列芝兰户戟枝。

古人贵慎独,举世知者希。

末俗事夸耀,常患不我知。

杨子有雅尚,传家守清规。

折腰三十载,不辞州县卑。

却恐非其宜。

要当且用晦,处静藏天机。

昔贤忌独清,

堪羡鞠侯国,碧岩千万重。

烟萝为印绶,云壑是堤封。

泉遣狙公护,果教ce子供。

尔徒如不死,应得蹑玄踪。

一犁初卸。

息影斜阳下。

角上汉书何不挂。

老子近来慵跨。

烟村草树离离。

卧看流水忘归。

莫饮山中清味,怕教洗耳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