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qiū sè lĕng bìng dāo,yī pài suān fēng juăn nù tāo。

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bìng mă sān hé nián shào kè,cū háo,zào [lì,yuè] lín zhōng zuì shè diāo。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cán jiŭ yì jīng gāo,yàn zhào bēi gē shì wèi xiāo。

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yì zuó chē shēng hán yì shuĭ,jīn zhāo,[kāng,kăng] [kăi,kài] huán guò yù ràng qiáo。

译文

①邢州:河北邢台。

②并刀:古并州(山西北部)一带出产的刀具,以锋利著称。

③一派:一片。 酸风:辛辣刺眼之风。语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东关酸风射眸子。”

④三河年少客:指好气任侠之辈。三河谓河东、河内、河南,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带。

⑤荆高:荆指荆轲,战国卫人,后居燕,好读书击剑。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奉命刺秦王政,未遂,被杀。高指高渐离,战国燕人,善击筑。荆轲赴秦,宾客穿白衣冠送行于易水。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而去。秦灭燕后,秦王政熏瞎渐离双目,令击筑。他在筑内藏铅弹击秦王,未中,被杀。

⑥燕赵悲歌:指荆高送别事。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⑦易水:河名,在河北易县附近。

⑧豫让:春秋末期晋国人,为智伯家臣。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智伯瑶为赵襄子所灭。豫让乃易姓埋名,漆身吞炭,数次谋刺赵襄子,不遂,自刎而亡。豫让桥:即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在邢台北,不存。

注释

①邢州:河北邢台。

②并刀:古并州(山西北部)一带出产的刀具,以锋利著称。

③一派:一片。 酸风:辛辣刺眼之风。语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东关酸风射眸子。”

④三河年少客:指好气任侠之辈。三河谓河东、河内、河南,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带。

⑤荆高:荆指荆轲,战国卫人,后居燕,好读书击剑。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奉命刺秦王政,未遂,被杀。高指高渐离,战国燕人,善击筑。荆轲赴秦,宾客穿白衣冠送行于易水。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而去。秦灭燕后,秦王政熏瞎渐离双目,令击筑。他在筑内藏铅弹击秦王,未中,被杀。

⑥燕赵悲歌:指荆高送别事。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⑦易水:河名,在河北易县附近。

⑧豫让:春秋末期晋国人,为智伯家臣。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智伯瑶为赵襄子所灭。豫让乃易姓埋名,漆身吞炭,数次谋刺赵襄子,不遂,自刎而亡。豫让桥:即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在邢台北,不存。

赏析

陈维崧少小生长江南,罗绮金粉,本多顽艳格调。至身经家国巨变之后,情怀激荡,于悲壮慷慨的史事最多感触,屡形于言,且铸就了《湖海楼词》的显著特色。

  在“一派酸风卷怒涛”的萧瑟秋日,词人与三河豪侠并辔而行,途经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目睹少年们“皂栎林中醉射雕”的“粗豪”气概,不禁回忆起当年荆轲、高渐离、豫让等悲剧英雄。词人心底的慷慨苍凉随着酸风疾漩而出,与如雪霜锋交相辉映,奏响激扬劲健的旋律,令人数百年以下读之,犹觉其生气虎虎,闪现于字里行间。“忆昨车声寒易水”句是一篇词眼,昔陶潜《咏荆轲》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词人也正是怀着这种“余情”踏过豫让桥的。

  此词与《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同时作,亦伤今吊古之意。但《点绛唇·夜宿临洺驿》以感喟历史风云为纲,多凄楚苍茫;这首词则杂入身世之悲,多豪迈遒壮。二者对读,意味尤厚。

  清人评价这首词的下阕时曾说:“不著议论,自令读者怦怦心动”。作者通过上阕对秋景的描写和少年骑马射雕的英姿描写,引出对三河一带历史人物的追忆。作者对与燕赵相关的几位历史人物——荆轲、高渐离、豫让,都赋予了赞赏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仰。作者于漂泊中途径邢州,不由的想起这些慷慨悲歌之士,虽然没有直接议论,但叙述中寄寓了感其遭遇,慕其义烈的感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人简介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135篇诗文

诗文推荐

风絮落东邻。

点缀繁枝旋化尘。

关锁玉楼巢燕子,冥冥。

桃李摧残不见春。

流转到如今。

翡翠生儿翠作衿。

花样腰身官样立,婷婷。

困倚阑干一欠伸。

江山残照。

落落舒清眺。

漳壑风来号万穷。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细雨弄中秋。

雨歇烟霄玉镜流。

唤起佳人横玉笛,凝眸。

收拾风光上小楼。

烂醉拚扶头。

明日阴晴且漫愁。

二十四桥何处是,悠悠。

忍对嫦娥说旧游。

百载镜中容。

仰手为祥覆手凶。

生死荣华今在目,休逢。

疾速回心认祖宗。

得得妙相从。

灭尽三尸九个虫。

一气浩然调养正,冲融。

免击精蓝

不到谢公台。

明月清风好在哉。

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

短李风流更上才。

秋色渐摧颓。

满院黄英映酒杯。

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

尽是刘郎去后栽。

欹枕舻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

变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

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黄耳讯初收,为说鸥汀与鹭洲。

争问主人归近远,飕飕。

定是登高九月头。

有酒且相酬,莫管西风满鬓秋。

今日是今明日古,休休。

转首鄞江总别愁。

堪叹这顽夫。

空恁区区用力粗。

五体相逢投地面,休遇。

尚自劳劳礼假躯。

在道本虚无。

玄里藏玄妙不敷。

内有元光人不识,唯吾。

日日观瞻

无处著春光。

天上飞来诏十行。

父老欢呼童稚舞,前江。

千载周家孝义乡。

草木尽芬芳。

更觉溪头水也香。

我道乌头门侧畔,诸郎。

准备他年尽锦堂。

宝鸭沈烟袅。

摇毫铸藻。

纵有微之应压倒。

万里鹏程。

南省今书淡墨名。

胪传丹陛。

月里桂花先著袂。

雁塔高题。

玉季巍科尚觉低。

人意歌声欲度春。

春容温暖胜于人。

劝君一醉酒如渑。

梅子枝头应有恨,柳花风底不堪颦。

盖公堂下净无尘。

风雨过芳晨。

多少愁红恨紫尘。

两点眉尖凝远碧,纷纷。

又被杨花误一春。

金凤压娇云。

睡起纱窗背欠伸。

心事欲言言不尽,沈沈。

乳燕雏莺触拨人。

呢喃燕语。

共诉春归去。

春去从他留不住。

落尽枝头红雨。

老翁袖手优游。

闲愁不到眉头。

过了麦黄椹紫,归期只在新秋。

寒玉细凝肤(吴融)。

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

冶叶倡条遍相识(李商隐),争如。

豆寇花梢二月初(杜牧)。

年少即须臾(白居易)。

芳时偷得醉工夫(白居易)。

罗帐细垂银烛背(韩偓),欢娱。

豁得平生俊气无(杜牧)。

落帽晚风回,又报黄花一番开。

扶杖老人心未老,堪吹谩有才情付与谁。

芳意正徘徊,传与西风且慢吹。

明日余尊还共倒。

重来未必秋香一夜衰。

袅娜破瓜余。

豆寇梢头二月初。

众里腰肢遥可识,应殊。

暗里犹能摸得渠。

醉侧不须扶。

唤作周家行画图。

背立欠伸花絮底,知无。

未信丹青画得如。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

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

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世所谓英英、盼盼者。

盼卒,英嫁,而盼之子莹,颇有家风,而曹妓未有显者,黄楼不可胜也。

作南乡子以歌之。

风絮落东邻。

点缀繁枝旋化尘。

关锁玉楼巢燕子,冥冥。

桃李摧残不见春。

流转到如今。

翡翠生儿翠作衿。

花样腰身官样立,婷婷。

困倚阑干一欠伸。

||

我已入南京。

甘镇人人个个听。

敬重三光须要认,休轻。

五*中间得致精。

此去决前程。

写尽平生自己声。

若是却来重一过。

灵灵。

总看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