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黍苗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péng péng shŭ miáo,yīn yŭ gào zhī。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yōu yōu nán xíng,shào bó láo zhī。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wŏ rèn wŏ niăn,wŏ chē wŏ niú。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wŏ xíng jì jí,hé yún guī zāi。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wŏ tú wŏ yù,wŏ shī wŏ lǚ。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wŏ xíng jì jí,hé yún guī chù。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sù sù xiè gōng,shào bó yíng zhī。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liè liè zhēng shī,shào bó chéng zhī。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yuán xí jì píng,quán liú jì qīng。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shào bó yŏu chéng,wáng xīn zé nìng。

译文

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注释

⑴芃(péng)芃:草木繁盛的样子。

⑵辇:人推挽的车子。

⑶集:完成。

⑷盖(hé):同“盍”,何不。

⑸肃肃:严正的样子。功:工程。

⑹烈烈:威武的样子。

⑺原:高平之地。隰(xí):低湿之地。

赏析

《黍苗》是宣王时徒役赞美召穆公(即召伯)营治谢邑之功的作品,诗意自明。《毛诗序》说它是“刺幽王也。不能膏泽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前人多有辩驳,朱子直言:“此宣王时美召穆公之诗,非刺幽王也。”(《诗序辨说》)可谓干净利落。

此诗是纪实性作品,要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须知如下史实:宣王是在其父厉王出奔并死于彘(今山西霍县),整个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即位的,“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在其执政的四十七年中,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作为一代中兴贤君,周宣王重用了一批贤能之人,如仲山甫、尹吉甫、方叔等,《黍苗》诗中所赞美的召穆公召虎也是当时一位文武双全的贤才。诗中所述召伯营谢的事发生在宣王鼎盛时期。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攻守控制,宣王便封其母舅申伯于谢(在今河南唐县,与湖北枣阳近),并命召伯虎带领徒役之众前往经营谢邑。在营建任务圆满完成的时候,随行者唱出了这首诗歌。《诗经·大雅》中还收录了一首宣王的大臣尹吉甫作的《崧高》,也是叙述申伯迁居封地谢邑的事,可见当时申伯封谢确实是件大事,读者可参照阅读。

全诗共分五章,章四句。

第一章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起兴,言召伯抚慰南行众徒役之事。召伯如前所言,他是宣王时的贤臣,曾在“国人暴动”时以子替死保住了时为太子后为宣王的姬静性命,与宣王关系非同一般。他还曾率军战胜淮夷,建立奇功,《诗经》中多有吟唱,《大雅·江汉》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的句子。经营谢地这样的要冲重邑,非文治武功卓著的召伯没有人可担当此任。诗首两句兴中寓比,言南行众人得召伯抚慰如黍苗得时雨滋润一般。正因为如此,谢邑的营建才会那样迅捷而有序。首章用了两句(也是全诗仅有的两句)兴句开头,使得这首记录召伯营谢之功的诗作多了几许轻松的抒情味。车辇南行路途之遥远、跋涉之艰辛是可以想像的,但有召伯之劳,就没有什么让人不胜劳苦的。

第二、三两章反覆吟唱,既写建筑谢城的辛劳和勤恳,又写工程完毕之后远离故土的役夫和兵卒无限思乡之情。“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在短句中同一格式反覆出现,急促中反映出当时役夫紧张艰辛、分工严密且合作有序的劳动过程;“我徒我御,我师我旅”以同样的节奏叙述兵卒在营建谢邑中规模宏大也同样辛苦的劳作场面。这两部分看似徒役在谢邑完工之后对劳动过程的美好回忆,实际上也是对召伯经营谢邑这样的庞大工程安排有方的热情赞美。这两章后两句言:“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我行既集,盖云归处。”是长期离家劳作的征役者思乡情绪真实而自然的流露。但尽管思乡之情非常急切,语气中却没有丝毫怨怒之气,确实是与全诗赞美召伯的欢快情绪相和谐的。

第四章是承接二、三两章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言召伯营治谢邑之功。谢邑得以快速度高质量地建成,完全是召伯苦心经营的结果。“肃肃谢功,召伯营之”两句照应第二章,不过第二章是铺排,这两句是颂辞,重心有所不同。“烈烈征师,召伯成之”,颂扬召伯将规模甚众情绪热烈的劳动大军有序地组织起来营建谢城的卓越的组织才能,这两句与第三章相照应。由此观之,此诗在结构安排上颇具匠心,严整的对应,反映出雅诗的雅正特点,与风诗不同。

诗最后一章言召伯营治谢邑任务的完成对于周王朝的重大意义。“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是说召伯经营谢邑绝非仅修城池而已,还为谢邑营造了必要的生存环境。修治田地,清理河道只是末节,但连这些都已安排到位,就不会有什么疏漏了。这个时候,谢邑作为周王朝挟控南方诸国的重镇已建成,周宣王心中当然舒坦多了。“召伯有成,王心则宁”,于篇末点题,为全诗睛目。在用韵上,末章一改前面几章隔句押韵的规律,句句押韵,且用耕部阳声韵,使节奏和语气顿时变得舒缓起来,极具颂歌意味。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一见便见,一得永得。

四边界至,故是分明。

一寸笔头,万钧之力。

三十年异苗翻茂,千万古口流伟勣。

千尺龙鳞蟠桧顶,一番蜩甲长蔬苗。

一双前进士,两个阿孩儿。

歆我嘉荐,锡我蕃禧。

多黍多稌,如京如坻。

天遥来雁小,江阔去帆孤。

南陌游人回首去,东林道者杖藜归。

萄藤洞庭头,引叶漾盈摇。

皎洁钩高挂,玲珑影落寮。

阴烟压幽屋,濛密梦冥苗。

清秋青且翠,冬到冻都凋。

田彼黍矣,则食於秋。

我人之耕,载芟载薅。

岂不惮劳,将食无攸。

细雨轻风采药时,褰帘隐几更何为。

岂知泽畔纫兰客,来赴城中然黍期。

多罪静思如剉蘗赦书才聪似含饴。

谢公制生常闲暇,愿接西州敌手棋。

云之祁祁,或雨于渊。

苗之翘翘,或槁于田。

云之祁祁,或雨于野。

有槁于田,岂不自我。

荟兮其隮,其在西郊。

匪我为之,我歌且谣。

蔚兮其复,南山之侧。

我歌且谣,维以育德。

土牛既送寒。

奠陵方浃驰。

振风摇地局。

封雪满空枝。

江渠合为陆。

天野浩无涯。

饮泉冻马骨。

斵冰伤役疲。

昆明岂不惨。

黍谷宁可吹。

苗芃芃兮防莠,桂郁郁兮防蠹。

欲苗实兮桂荣,必莠除兮蠹去。

吾有少陵之鑱兮莠必{上艹下耨},吾有尉佗之器兮蠹将奚逃。

发嘉颖兮昆仑。

缭樛枝兮招摇。

粒米狼戾兮乐复乐,长涂炎日兮又庇以垂天之幄。

我卜我居,居非一朝。

龟不吾欺,食此江郊。

废井已塞,乔木干霄。

昔人伊何,谁其裔苗。

学农无年尤可待,学儒无成祗益馁。

羡君终岁作书痴,聚室嗷嗷穷不悔。

客来问计何所出,一饱自悬饘粥外,平生据案畎亩心,汗简为犁笔为耒。

蘖芽百氏草避耨,膏泽群经泉赴浍。

日高洛诵鸟鸟悦,夜半吴吟风雨会。

世间梁谷何足道,开卷穰穰心欲醉。

旅熏辟蠹防雀鼠,更缮巾箱筑仓廥。

古言乐岁生礼义,先见儒门消鄙悖。

租符且免里正索,子本时容书客侩。

东邻有田多牛翁,日执牙筹亲细碎。

囷粮竟作谁腹饱,骑吏惊惶汗流背。

此时畲斋谈无事,峨冠正与周孔对。

礼义适口即为味,牛心菊苗皆可脍。

我诗君意两自知,且勿譊譊语儿辈。

溪头波及水妇,力小憩中途。

奉佛澄斋钵,供姑洁饭盂。

煮蔬甘胜肉,洗布白于酥。

酿黍修时祀,家篘不用沽。

我有明德。

馨非稷黍。

牲玉孔备。

嘉荐惟旅。

金悬宿设。

和乐具举。

礼达幽明。

敬行尊俎。

钟鼓云送。

遐福是与。

白苹花发兮水晶宫,舍此地兮余将曷从。

斧斤丁丁兮为余之栖,药作房兮梁则辛夷。

朝迎山云兮,莫送云归,伏腊粗给兮,朝市奚为。

姜畦兮芋畴,瓜{左瓜右瓜}蔓长兮女桑始柔。

高田兮壤沃,麦芒如彗兮黍如粟下。

下田兮若接,{左禾右罢}稏衡从兮碧泉。

乳水不淫兮旱火不光,神之德兮畴敢忘。

拜金铺兮奠椒浆,赛鼓坎坎兮锦伞悠扬。

倾银兮注瓦,玄鲫霜芹兮父老同社。

鸟劝饮兮风为启关,宇宙之间兮谁如我闲。

熟官虽好兮宁守菟裘,彼有危机兮余差无忧。

鹰采緤兮金作鐶,搏狐兔兮供吾之餐。

马玉勒兮锦作障,檀溪深兮跃必五丈。

为人吠兮乃可以佩人之{左金右繁}。

为人鸣兮乃可以食人之粟。

所贵兮寂寂而矫矫,所鄙兮赫赫而碌碌。

吾宁为鸿兮取食於江湖,吾宁为龟兮曳尾於泥涂。

享以精社,声非稷黍。

工祝致告,孔硕为俎。

执事骏奔,绳绳具举。

神之嘉虞,介福是兴。

乃粒函民,工昭万古。

国有常祀,荐献式斜。

肃肃雍纩,旧章咸举。

神保聿归,介我稷黍。

黍以为翁,克以为妇。

以侑元功,以酌大斗。

伊谁歆之,皇皇帝后。

伊谁嘏之,天子万寿。

妙峰孤顶偏肥腻,天产灵苗不触地,翠叶无风常自摇,清香那逐春光媚。

族云蓊郁温风扇。

兴雨祁祁黍苗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