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译文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注释

⑴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

⑵于:语助词。

⑶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

⑷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征:远行。

⑸劬(qú)劳:勤劳辛苦。

⑹爰(yuán):语助词。矜(jīn)人:穷苦的人。

⑺鳏(guān):老而无妻者。寡:老而无夫者。

⑻集:停。中泽:即泽中。

⑼于垣:筑墙。

⑽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作:筑起。

⑾究:终。宅:居住。

⑿嗷(áo)嗷:鸿雁的哀鸣声。

⒀哲人:通情达理的人。

⒁宣骄:骄奢。

赏析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背景

《小雅·鸿雁》一诗的背景及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有认为是赞美周宣王的,如《毛诗序》云:“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有认为是流民自叙悲苦的,如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有认为是写周王派遣使者到各处救济流民的,如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此诗当作于周厉王或周宣王时期。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肃肃兮飞奴,好尔匹兮哺尔雏。

吁嗟尔德兮,均慈爱于鸬鸪。

肃肃兮飞奴,离尔俦兮别尔家。

吁嗟尔劳兮,比鸿雁兮将书。

肃肃兮飞奴,欻相失兮妇夫。

死者兮已矣,生谁适兮与娱。

朝不粒兮无与呼,莫不室兮无与居。

岂无他俪兮,我俪不如。

阅七日以死兮,矢一节而弗渝。

吁嗟尔烈兮,继比兴乎关雎。

寒声落鸿雁,秋意著梧桐。

星煌煌。

酒阑客过别船去,木叶萧萧下如雨。

船中醉卧忘西,睡觉犹闻梦中语。

此时月落天将曙,隔屋鸡啼欲起舞。

西风满天鸿雁声,瑟瑟菰蒲响秋渚。

秋意冷然,对宇宙、一尊相属。

君看取、都无凝滞,天机纯熟。

水拍池塘鸿雁聚,露浓庭畹芝兰馥。

笑何曾、一事上眉头,萦心曲。

兴不浅,船明玉。

人更健,巾横幅。

问人间底处,升沉迟速。

气压暗岩虹半吐,眼明平楚云相逐。

但年年、屈指问西风,_新_。

绿林野室,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秋意冷然,对宇宙、一尊相属。

君看取、都无凝滞,天机纯熟。

水拍池塘鸿雁聚,露浓庭畹芝兰馥。

笑何曾、一事上眉头,萦心曲。

兴不浅,船明玉。

人更健,巾横幅。

问人间底处,升沉迟速。

气压暗岩虹半吐,眼明平楚云相逐。

但年年、屈指问西风,_新_。

右远浦归帆。

江横秋烟白,日落寒沙浅。

鸿雁万里来,翩翩下平远。

欲堕更低飞,斜行两三转。

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

浮云卷霭,明月流光。

荆南兮赵北,碣石兮潇湘。

澄清规于万里,照离思于千行。

横桂枝于西第,绕菱花于北堂。

高楼思妇,飞盖君王。

文姬绝域,侍子他乡。

见胡鞍之似练,知汉剑之如霜。

试登高而极目,莫不变而回肠。

上巍楼、指顾剑东西,依然旧江山。

怅谁为荆棘,委渠天险,薄我风寒。

金瓯经营几载,鸿雁尚漂残。

一片迷棋局,著手良难。

犹幸红旗破贼,有竹边新报,喜听平安。

问纷纷遗事,一笑付凭栏。

愿天驱、五丁壮士,挽岷峨、生意兴春还。

斜阳外,梦回芳草,人老萧关。

晔晔重阳,秀气飘飘,廓周大千。

正故庵交会,宾朋浩浩,青霄依约,鸿雁翩翩。

是处登高,衔杯逸兴,放旷犹如陆地仙。

朝真会,赞金风淡荡,玉露新鲜。

黄花嫩蕊堪怜。

散袅袅、清香满坐传。

使众人得味,皆明至道,群莺无语,独王秋天。

艳杏妖桃,繁华春景、莫与迎霜敢*坚。

乘佳趣,对芳丛烂饮,一醉千年。

我出乱山来,兄入乱山去。

出山何必佳,匹马红尘路。

入山勿辞勤,崎岖与天邻。

天门西北去,石眼行车轮。

落尽江南柳,寒榆应知在。

去去何时归。

天涯可寄衣。

霜高鸿雁还,无使信音稀。

鸿雁无踪存往事,龙蛇有窟似生成。

小难和气如三春,大难色莹清无尘。

小难作诗到对处,大难更自髯绝伦。

天怜今年穷已极,稍慰蒹葭霜露身。

恶风剧雪走千里,一识顿有两玉人。

西冈李氏自五代,彩棒作尉金沙津。

神尧之子太宗弟,郑王枝叶元至亲。

衣冠不绝七百岁,至今宝藏唐告纶。

吾家秋崖与题跋,乐石刻玉高嶙峋。

龙准子孙鸿雁行,仿佛犹见青莲真。

江真浙右乔木国,小却管领儒簪绅。

雅衰风息离骚降,迩来此道尤荆榛。

少陵一老擅古今,学所从入须黄陈。

后世口耳逐世好,九苞一角谁凤麟。

君家兄弟名骤起,传者惊叹笔有神。

门第既已推第一,人品学问俱不群。

呜呼宇宙之大我辈未尝少,高歌一曲吾气其庶伸。

梧竹因依山尽头。

潇潇疏雨后,几分秋。

轻凉无数入西楼。

凭栏久,满眼动离愁。

飞鹭下汀洲。

怕知鸿雁到,带书否。

诗阄酒戏一齐休。

人如削,身在水边洲。

情亲独数君。

赠诗难卒和,别酒易成醺。

渺渺江山恨,飘飘鸿雁群。

不忘相博约,未可间知闻。

今夕何夕,岁聿其徂。

草木雕落,山川萦纡。

瞻彼鸿雁,拂翼天衢。

雍雍和鸣,载悠载徐。

虽无羽翰,心与之俱。

华月出云,青镫在隅。

歌以写怀,云何其旴

一天秋色翠如描。

鸿雁啭声高。

山秀水明相照,烟树映溪桥。

倾雪浪,泛云涛。

拂轻袍。

归来沈醉,直到黄昏,月上松梢。

秋光未为老,老桂开墙隈。

虽与春风背,依吐心未灰。

香浮玉宇远,体破金粟微。

诗翁被花恼,深夜灯重吹。

今朝恰重九,更泻茱萸卮。

霜螯未堪把,菊蕊青满畦。

景物自冉冉,气候犹迟迟。

对花莫冷淡,行药姑随时。

清欢既易遇,不饮复何为。

兄弟琴瑟合,子侄鸿雁随。

月明人影散,泚笔赓新诗。

诗力籋天马,不可衔勒羁。

诗坛峻极谢推毂,莫学檀公三十六。

鸿雁未应到,可怪此番风。

木犀天气,何事爽逼夹衣重。

长记呼韩塞下,每向飞廉声里,占见马蹄东。

今且闭门睡,都不管山翁。

李北平,班定远,魏云中。

纷纷成败,任取勋业纪南宫。

幸得明朝无雨,定是中宵有月,莫放酒尊空。

起舞弄庭叶,清影伴岩松。

屋前基业,屋后生涯。

堂堂妙用,不假安排。

暑退凉飚起,燕归鸿雁来。

天台南岳,峨嵋五台。

新罗击鼓大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