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悲秋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译文

大汉王朝把我远嫁,将我的终身托付给乌孙国的国王。

从此,我住着以毡为墙的帐蓬,吃着肥美的牛羊肉和甘甜的奶酪。

可是我心中却不安宁,老想着生我养我的故土。我多想变成一只天鹅,飞回朝思暮想的故乡。

本页内容由彭理作上传,版权归原作者彭理作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返回▲

注释

大汉王朝把我远嫁,将我的终身托付给乌孙国的国王。

从此,我住着以毡为墙的帐蓬,吃着肥美的牛羊肉和甘甜的奶酪。

可是我心中却不安宁,老想着生我养我的故土。我多想变成一只天鹅,飞回朝思暮想的故乡。

本页内容由彭理作上传,版权归原作者彭理作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返回▲

赏析

《悲愁歌》,一作《乌孙公主歌》。原载于《汉书·西域传下》和 《玉台新咏》卷九。《乐府诗集》卷八十四以为刘细君作,属“杂歌谣辞。”诗歌以第一人称的自诉,表现了公主远嫁异国、思念故土的孤独和忧伤。

  前两句写乌孙公主以哀怨的语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汉朝把我远嫁于在天一方的乌孙国王。看似客观的自我介绍,其实蕴含着无限的伤感和怨愤。此“嫁”,实为和亲,寓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据《汉书·西域传下》记载:乌孙国与匈奴结盟,匈奴不断骚扰内地,为钳制匈奴,断其右臂,武帝采纳张骞建议,遣江都王建之女刘细君为公主,妻乌孙王猎骄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少数民族和亲,无疑具有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方面的意义。然而,这种于国于家有利的“美人计”,于公主自身却是人格的变异和人性的束缚。“天一方”、“远托”、“异国”等冷漠字眼已透出哀怨之信息,下面着力的值染更见其甚。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远嫁异域,不仅举目无亲,孤苦无依,而且生活环境也令人难以忍受。这里没有崔嵬的宫阙,和暖的春风,没有美味佳肴玉液琼浆,而是以穹庐为室,毛毡作墙,饮以辛酪、食以膻肉。这与内地迥异的生活习俗,对从小过惯汉朝宫廷安逸生活的尊贵王女来说,无疑难以适应。作者以短短十几字高度概栝乌孙国饮食起居的生活习俗, 为以下思矣怀归之情的直接抒发埋下了伏笔。另据《汉书·西域传下》 记载:“乌孙国多雨,寒。昆莫年老,语言不通。”由此可见,公主所以不以审美心态去体味“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异国风光,而仅以哀怨叙之,正由于此。

  远离故国亲人,生活又难如愿,思乡怀归之情于是不可遏止地爆发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直抒胸中郁结已久的忧思,凄婉哀怨,摧人泪下。明知远嫁之意义,回归之无望,又盼展开想象的双翅,化作黄鹄,自由飞回久别的故乡。想象中的满足与事实上的不能,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加重了诗歌的悲剧气氛,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汉朝初年,北方少数民族常率众南扰。朝廷有时出兵征伐,有时采用睦邻政策,以求缓和。“和亲”即睦邻的一个手段。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也是著名一例。刘细君去乌孙国是大义之举,她思亲人恋故土又是人之常情。《悲愁歌》亦即这矛盾心情中思亲一面的反映。因作者亲身经历,感受倍深,故这首诗写得情切切,意拳拳,真挚动人。在写思乡悲愁的同时,从客观上也具体地介绍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悲愁歌》同汉初的《大风歌》、《秋风辞》一祥深受楚辞的影响,读唱诗时句中加上舒缓语气的“兮”,增强诗的节泰感。诗歌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加上质朴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押韵,句句合理的推演,使一首虽然短的诗,却将其无比的思念、急切的盼归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背景

刘细君的身份地位可谓显赫:玄祖是汉文帝刘恒,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王刘非,父亲[3] 是承袭江都王王位的刘建。因此,刘细君是汉武帝的侄孙女,是真正具有皇家血统的宗室之女,是名副其实的皇室公主。汉武帝为结好乌孙,封刘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猎骄靡,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汉武帝为何偏要选自己的侄孙女去跳这个“火坑”呢?事物的发展,因果相连。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继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之后,江都王刘建及其妻成光也同样在一场宫廷政变中以谋反罪名被赐死,并且被“夷三族”。然而幸运的是,细君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幸免于难。汉武帝之所以选择细君远嫁异邦乌孙,因为细君为罪族之后,却是皇族血统。

  乌孙,中国古族之一,以游牧为生,汉时生活在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与汉距离遥远。据《汉书·西域传下》记载,刘细君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一到乌孙,细君公主就将陪嫁物品分给百姓,备受爱戴。因为细君公主皮肤非常白嫩,乌孙百姓爱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说她的皮肤像马奶酒一样雪白。

  遗憾的是,当时的乌孙国王猎骄靡已经年老体弱,而刘细君正值豆蔻年华,加之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习俗不同,刘细君自然是孤苦悲伤,度日如年,分外思亲,故作下《悲愁歌》一诗。

诗人简介

刘细君一般指乌孙公主。乌孙公主刘细君(?―前101年),西汉宗室,汉武帝刘彻侄子江都王刘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派使者出使乌孙国,乌孙王猎骄靡愿与大汉通婚。汉武帝钦命刘细君和亲乌孙,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亦称 “秦琵琶”。猎骄靡死后,刘细君随从乌孙国风俗,嫁于猎骄靡之孙军须靡,生一女,名叫少夫。太初四年(前101年),刘细君去世。► 1篇诗文

诗文推荐

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

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

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

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我有潇湘泪,还供阊阖愁。

故人过我窗灯下,谓言客子宜悲秋。

往体格律乍相视,久矣揉练几百过。

不然何以解能云,是中不放客愁破。

文字能自达,何处有富贵。

莫爱离骚亡国音,学乎大雅则知未。

芙蓉不借韶华助,故著缃黄。

宿面留妆。

不出寒花只暂香。

伤春不尽悲秋苦,落蕊浮觞。

知在谁傍。

一笑盈盈百种芳。

清夜老,流水淡疏星。

云母窗前生晓色,梧桐叶上得秋声。

村落一鸡鸣。

催唤起,带梦著冠缨。

老去悲秋如宋玉,病来止酒似渊明。

满院竹风清。

千古人生乐事稀。

露浓烟重薄寒时。

菊花须插两三枝。

未老功名辜两鬓,悲秋情绪入双眉。

茂陵多病有谁知。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

吴云寒,燕鸿苦。

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

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

壮士愤,雄风生。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谁道秋来烟景素。

任游人不顾。

一番时态一番新,到得意、皆欢慕。

紫萸黄菊繁华处。

对风庭月露。

愁来即便去寻芳,更作甚、悲秋赋。

碧云寥廓。

倚阑怅望情离索。

悲秋自怯罗衣薄。

晓镜空悬,懒把青丝掠。

江山满眼今非昨。

纷纷木叶风中落。

别巢燕子辞帘幕。

有意东君,故把红丝缚。

暮之春兮风日与柔,桑女兮南畴。

相尔夏畦兮悲秋,斲冰兮长夜无裘,今者不乐兮何求。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

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

楼船远。

白云飞乱。

空有年年雁。

雁带新霜几多愁。

和月落沧洲。

桂花如计,菊花如许,怎不悲秋。

江山例合闲人管,也白几分头。

去年曾此,今年曾此,烟雨孤舟。

急急蛩音,似箭暗催,人物烟草茫茫。

塞鸿悲秋晚,败叶飘黄。

万里关山牢落,一天风雨凄凉。

这萧闲活计,向谁分诉,表我衷肠。

霜零露冷,菊瘦梧凋,又近重阳。

信道壶中光景,云水家乡。

金殿玉楼庭院,锦溪花坞池塘。

世间虚幻,薄名浮利,都寄黄粱。

何必游嵩少。

屋边山、松风浩荡,虎龙吟啸。

旧效楚人悲秋作,晚爱陶诗高妙。

发如此、临流羞照。

屈指向来夸毗子,被西风、一笔都勾了。

曾不满,达人笑。

当年玉振于江表。

怅而今、老身空在,欢娱全少。

假使真如彭祖寿,蒙叟犹嗤渠夭。

偶落笔、不经人道。

岁晚连床谈至晓,胜冈头、出没看乌帽。

君举白,我频釂。

无复龙山对孟嘉,西来河伯意雄夸。

霜风可使吹黄帽,(舟人黄帽,土胜水也。

樽酒那能泛浪花。

漫遣鲤鱼传尺素,却将燕石报琼华。

何时得见悲秋老,醉里题诗字半斜。

莎草被长洲。

吴江拍岸流。

忆故家、西北高楼。

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

人在塞边头。

断鸿书寄不。

记当年、一片闲愁。

舞罢羽衣尘面,谁伴我、广寒游。

湖山横。

湖水平。

买个湖船一叶轻。

傍湖随柳行。

秋风清。

秋月明。

谁捣秋砧烟外声。

悲秋无尽情。

风物飕飕。

木落沧洲。

渐老人、不奈悲秋。

羁怀都在,鬓上眉头。

似休文瘦,文通恨,子山愁。

庭梧影薄,篱菊香浮。

强招寻、聊命朋俦。

穷通皆梦,今古如流。

且渊明径,子猷舫,仲宣楼。

亭树萧萧生暮凉。

安排清梦到胡床。

楚山楚水秋江外,江北江南客恨长。

苹渚令,橘汀黄。

断魂残梦更斜阳。

欲将此日悲秋泪,洒向江天哭楚狂。

宦游只欲赋归休。

花为解离愁。

看取星星潘鬓,花应羞上人头。

武陵流水,桃源路远,空误渔舟。

把住春光一醉,从教风叶悲秋。

寂寞悲秋怀抱。

掩重门悄悄。

清风皓月,朱阑画阁,双鸳池沼。

不忍今宵重到。

惹离愁多少。

蓬山路杳,蓝桥信阻,黄花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