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bĕn yĭ gāo nán băo,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wŭ gēng shū yù duàn,yī shù bì wú qíng。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bó huàn gěng yóu fàngù yuán wú yǐ píng。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fán jūn zuì xiāng jĭng,wŏ yì jŭ jiā qīng。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

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你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以”,因。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梗”,树木枝条。“泛”,漂流。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君”,指蝉。“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背景

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诗人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638篇诗文

诗文推荐

读堂中之书兮,以致子之眠。

饮堂中之酒兮,以休子之言。

是非杂然于子之耳兮,付庭中之叹蚓,与夫木上之鸣蝉。

庶几养生而保和兮,穷子之年。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

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

」亦可见矣。

丁末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

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

墙头换酒,谁问讯城南诗客。

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

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

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

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鸣蝉泊雨晴云湿。

游龙翦岸涪江碧。

气候尔和平。

满家浑是春。

公堂虽有酒。

不敌公真有。

寿宿对魁星。

颊红衫鬓青。

家山目断古幽州,百口来归路阻修。

丁字无端轻介胃,蝉冠却羡出兜鍪。

箕裘忍坠先人业,甔石谁客子谋。

不惜饥寒同一死,南来恐来作北人羞。

蚯蚓食土壤,蚩蚩何所为。

蜩蝉饮用露,蜕上高高枝。

卑高慕其仙,飘飖安可追,倘令智相及,无羡亦无悲

行旅名虽恶,游山兴亦深。

酒无官榷价,松有道傍阴。

鹅鸭豀浴,蜩蝉树树吟。

逍遥俦侣怪,骂我失常心。

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

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乍悲鸣兮欲长。

犹嘶涩兮多断。

风萧萧兮转清,韵嘒嘒兮初成。

依婆娑之古树,思辽落之荒城。

闲院支颐,深林倚策,犹惆怅而无语,鬓星星而已白。

焊拨紫槽金衬,双秀萼,两回鸾。

齐学汉宫妆样,竞婵娟。

三十六弦蝉闹,小弦蜂作团。

听尽昭君幽怨,莫重弹。

书报微之晦叔知,欲题崔字泪先垂。

世间此恨偏敦我,天下何人不哭儿。

[音堆,见诗注。

]蝉老悲鸣抛蜕后,龙眠惊觉失珠时。

文章十帙官三品,身后传谁庇荫谁。

天上宝玉琴,星徽点瑟瑟。

仙人手摩拂,变化通灵术。

忽随琴声起,委蜕如蝉质。

飞翔下绿云,风翅含寒碧。

人间清昼长,游览喜自得。

见我瓶中花,群游过帘额。

高戏乱疏幌,低舞侵堕帻。

却疑午梦酣,身是濠梁客。

栩栩出虚庭,兴阑有归色。

应闻调絃声,惊去无欻迹

梨叶初红蝉韵歇。

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

枕簟乍凉铜漏彻。

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虫吟秋露结。

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

多少衷肠犹未说。

珠帘夜夜朦胧月。

蝉鬓尚随云势动,素衣犹带月光来。

春阴薄。

花冥漠。

金街三月初行乐。

碧*春。

玉*人。

蝉飞雾鬓,风前立画裙。

浮生酒浪分馀沥。

娇甚春愁生远碧。

犀心通。

暖芙蓉。

此时不恨,蓬山千万重。

鸟不解走,兽不解飞。

两不相解,那得相讥。

犬不饮露,蝉不啖肥。

以蝉易犬,蝉死犬饥。

燕在梁栋,鼠在阶基。

各自窠窟,人不能移。

妇好针缕,夫读书诗。

男翁女嫁,卒不相知。

惧聋摘耳,效痛嚬眉。

我不非尔,尔无我非。

双龙烛影,千门夜色,三五宴瑶台。

舞蝶随香,飞蝉扑鬓,人自蕊宫来。

太平箫鼓宸居晓,清漏玉壶催。

步辇归时,绮罗生润,花上月徘徊。

衔蝉惯恼平头奴,遥取鱼肉丰其肤。

胡为掉尾懒相乳,化作青士形已枯。

不许卞璞登氍毹。

犹能攫怒气翻鼎无,踞视穿墉疑欲图。

涎流泼泼穿长蒲,夫人一笑呼与娱。

摩挲初欲论梦事,有底眈眈而睢盱。

偶从蛮藤落吴会,试拈支头当陶瓦,乡县志过青草湖。

老夫得此良自称,熟睡不管痴儿呼。

鬓蝉似羽。

轻纨低映娇妩。

凭阑看花,仰蜂粘絮。

春未许。

宝筝闲玉柱。

东风暮。

武陵溪上路。

娉婷婀娜,刘郎依约曾遇。

鸳俦凤侣。

重记相逢处。

云隔阳台雨。

花解语。

旧梦还记否。

八月微凉生枕簟。

金盘露洗秋光淡。

池上月华开宝鉴。

波潋滟。

故人千里应凭槛。

蝉树无情风苒苒。

燕归碧海珠帘掩。

沈臂昌霜潘鬓减。

愁黯黯。

年年此夕多悲感。

报道倾城出洞房。

水边疏影弄清香。

风流更有小鸳鸯。

蝉鬓半含花下笑,蛾眉相映醉时妆。

梦魂不到白云乡。

槐阴似尼父,轶轨追前踪。

绝尘非学步,所产夐无双。

今此于越东,钟孕亦鸿庞。

朅来于越西,掌教开群迷。

群迷於今正有赖,肯使玉佩从他之。

昔人种槐根细细,坐阅日月蝉已栖。

历聘辙环嗟不遇,岂若今日廊庙归。

要俾六经日益明,俗还唐虞熙又熙。

槐阴虽异道则一,彼不见用吾登跻。

宇宙虽云宏且邈,理焉所在成均齐。

槐阴槐阴异今昔,一则不用一明陟。

道在六经道固存,道出六经道还得。

洪哉尼父怀此道,今日谁知归探讨。

探讨既力道不殊,三都遂隳陈常讨。

天骄立可倾,神州立可清。

一祖八宗地,教化登升平。

先生为黄发,自可七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