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瞻彼洛矣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zhān bĭ luò yĭ,wéi shuĭ yāng yāng。

君子至止,福禄如茨。jūn zĭ zhì zhĭ,fú lù rú cí。

韎韐有奭,以作六师。mèi gé yŏu shì,yĭ zuò liù shī。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zhān bĭ luò yĭ,wéi shuĭ yāng yāng。

君子至止,鞸琫有珌。jūn zĭ zhì zhĭ,bì bĕng yŏu bì。

君子万年,保其家室。jūn zĭ wàn nián,băo qí jiā shì。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zhān bĭ luò yĭ,wéi shuĭ yāng yāng。

君子至止,福禄既同。jūn zĭ zhì zhĭ,fú lù jì tóng。

君子万年,保其家邦。jūn zĭ wàn nián,băo qí jiā bāng。

译文

望着眼前那洛水,水势茫茫在流淌。周王来到洛水滨,福禄多如茅茨样。蔽膝闪着赤色光,六军统帅检阅忙。

望着眼前那洛水,水势茫茫在流淌。周王来到洛水滨,剑鞘饰玉真堂皇。周王将享万年福,保他家室永兴旺。

望着眼前那洛水,水势茫茫在流淌。周王来到洛水滨,福禄全聚他身上。周王将享万年福,保其国家用安康。

注释

⑴洛:洛水。古有二洛水,一发源于陕西西北,流入渭水;一发源于陕西南部,经洛阳而流入黄河。朱熹认为此诗所指为经洛阳而流入黄河的洛水。

⑵泱(yāng)泱:水势盛大的样子。

⑶君子:指周王。止:语助词。

⑷茨(cí):茅草屋盖,有多层。如茨,形容其多。

⑸韎(mèi):用茜草染成赤黄色的革制品。韐(gé):蔽膝。此为天子有兵事时所穿。朱熹《诗集传》以为“韎韐”即《周礼》所谓韦弁,兵事之服也。奭(shì):赤色貌。有奭,形容韎韐之色鲜红。

⑹作:起也。六师:六军。古时天子六师,每师二千五百人。

⑺鞸(bǐ):刀鞘,古代又名刀室。琫(běng):刀鞘口周围的玉饰。有珌(bì):即珌珌,玉饰花纹美丽貌。

⑻家室:此处犹言“家邦”,即国家。

⑼既同:指福气聚集。既,完全。同,汇聚。

赏析

此诗共三章。首章起笔雍容大方,“瞻彼洛矣,维水泱泱”,两句点明天子会诸侯讲武的地点,乃在周的东都——洛阳(今属河南)。且以洛水之既深且广,暗喻天子睿智圣明,亦如洛水之长流,深广有度。接着以“君子至止,福禄如茨”两句,表明天子之莅临洛水,会合诸侯,讲习武事,乃天子勤于大政的表现。昔人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天子能亲临戎政,御军服以起六师,故能“福禄如茨”,使天下皆受其赐。此章后两句“韎韐有奭,以作六师”,补足前意,“韎韐”为皮革制成的军事之服,意如今之皮蔽膝。“以作六师”,犹言发动六军讲习武事。明示天子此会的目的,在于习武练兵。故天子亲御戎服,以示其隆重。

  二章旨在加深赞美。起二句同首章。“君子至止,鞸琫有珌”,鞸为剑鞘,琫珌分指剑鞘上下端之玉饰,表明天子讲武视师时,军容整肃,天子亲佩宝剑,剑鞘也装饰得非常堂皇,威仪崇隆。故而诗人以“君子万年,保其家室”,作欢呼性的赞颂。

  三章句型基本上与二章相同,但意义有别。“君子至止,福禄既同”两句,既与首章之“福禄如茨”相应,兼以示天子在讲武检阅六师之后,赏赐有加,使与会的诸侯及军旅,皆能得到鼓励,众心归向,一片欢欣,紧接着在“君子万年,保其家邦”的欢呼声中,结束全诗。而“保其家邦”的意义,较之前章的“保其家室”,更进一层,深刻地表明此次讲习武事的主要目的。

背景

此诗当作于周宣王统治时期。周宣王到洛水之滨会同诸侯检阅六军,诸侯赞美周宣王福德无疆而作此诗。但《毛诗序》以为“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罚恶也。”周宣王曾用方叔、召虎、仲山甫、尹吉甫等,北伐玁狁,南征荆蛮、淮夷、徐戎,诸侯听命,武功甚盛。可见平时必以讲武为务,在其会诸侯于东都讲武之际,诗人以诗赞美之。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净而纯中无一尘,纯而净中有万应。

眼睛明,鼻孔正。

更将折筋搅沧溟,令彼龙鱼知水为命。

[太簇为角]是尊是奉,兹率旧章。

乐音纯绎,荐溢圆方。

情文旧矣,神其迪赏。

永观锡义,多樯穰穰。

仰之弥高,赞之弥坚。

瞻之在后,忽然在前。

石头重举,隐峰无言。

若更不会,三千大千。

皇矣艺祖,九圃是式。

至哉柔祗,万彙允殖。

保兹嘉邦,介我黍稷。

酌本告虔,作配无极。

鼓钟喤喤,务教载陈。

德物陈矣,烂其瑶琨。

咨尔上公,相予文孙。

勿亟勿徐,奉我重亲。

彼黄四娘,诗于杜陵。

先南怀芝,果何等僧。

视其与游,尚或可喜。

于帖之存,以识骥尾。

鼷鼠鼷鼠,实食其牛,牛则不知。

彼牛彼牛,既卜以郊,伤则免之。

维昔旧游,十有八春。

中间往来,合散风尘。

词翰在壁,瞻之愈新。

忆我仲弟,眇然怀人。

嘉彼驯象,来归帝乡。

南州繁质,中区效祥。

仁格巨赫,德柔遐荒。

有感斯应,神化无方。

懿彼明德,赫赫煌煌。

名高阃域,功著旂常。

道符休泰,运叶祺祥。

庆传万祀,以播耿光。

田彼黍矣,则食於秋。

我人之耕,载芟载薅。

岂不惮劳,将食无攸。

兄弟安装年事网山,髭须未出正童颜。

我方盛壮今羸老,多谢新诗叙旧懽。

四岳之裔,凉彼武王。

发扬蹈厉,周室用昌。

追对斋食,简册增芳。

升币以奠,声筦锵锵。

大矣母慈,德备且纯。

思古齐敬,佐我皇文。

明章茂典,金玉其音。

帝亲奉之,以翼以钦。

递诗筒元白旧裁製,规模传至今。

凌霜重高节,容物贵虚心。

岂倦关河远,宁辩雨雪深。

雅言如见托,终为报知音。

前尹赫赫,具瞻允若。

后尹熙熙,具瞻允斯。

我徂东山,以敖以游。

彼采葛兮,谓我何求。

翳古人之寥寥兮,夫何思之弗谖,蹇余生之独后兮,曾不得与之周旋。

旷斯世而勿见兮,故增唏而永叹。

抚遗籍而玄览兮,幸所闻之可尊。

彼丹心之耿著兮,谅虽亡而实存。

苟逆风而遐契兮,尚何有于古今。

览元化兮无穷,感徂景兮如驶。

余发兮种种,余怀兮亩亩。

驷黄虬兮遐征,仰超然之高轨。

猗圣言兮如天,至道兮如海。

超鸿濛兮何极,窥浩茫兮无涘。

孰导余以正适兮,遵坦涂而容才。

惟谅友之昭昭,庶订余之懒愦。

鸣呼噫噫,古人之兮,惠我无疆。

忽不见兮心之伤,余之思兮心之伤,余之思兮曷云其忘。

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望。

非天人君之相和兮,谁逍遥以徜徉。

贤圣为上兮,必俭约戒身,鉴察化人,所以保福也。

如何不思,荒恣是为?

上下隔塞,人神怨奰;

敖恶无厌,不畏颠坠。

圣贤为上兮,必用贤正,黜奸佞之臣,所以长久也。

如何反是,以为乱矣?

宠邪信惑,近佞好谀;

废嫡立庶,忍为祸谟。

象服之文,鹊巢之风。

化以妇道,以于内宫。

采蘋润演,采藻间中。

夙夜在公,赞彼累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