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译文

元宵节时,到处都能碰到女人们穿着盛装,化着美好的妆容来看灯;小孩子们则在街道上欢闹着。

我这个穿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注释

①京都:指汴京。今属河南开封。

②元夕:元宵,正月十五日晚上。

③袨(xuàn)服:盛服,艳服,漂亮的衣服。

④华妆:华贵的妆容。

⑤着处:到处。
⑥闹:玩耍嬉闹。

⑦长衫:读书人多穿着长衫。

⑧何为:为何,做什么。

赏析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背景

金哀宗正大二年,即公元1225年,当时诗人家住登封县,他自己在汴京任国史院编修官,来往于汴京与登封之间。这年他在汴京度元夕,看到元夕之时京都的繁华,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420篇诗文

诗文推荐

瑞雪满京都,宫殿尽成银阙。

常对素光遥望,是江梅时节。

如今江上见寒梅,幽香自清绝。

重看落英残艳,想飘零如雪。

翰林置酒冬之严,庶羞罗列穷脆甘。

有餽奇味众莫觇,久秘不出须宾酣。

红炉炽炭发其钳,金钟一引连三四。

满坐诧美欢笑谈,肯复重顾蛏与蚶。

京都贵人梁肉厌,远致异物无微纤。

骈珍错怪百类兼,何久遗此不得参。

乃知物用有远{下缺}

庆赏元宵只愿晴。

天公每事秤能平。

管教檐溜便收声。

三市海巡那惜夜,九街社火亦争名。

权将歌酒作工程。

极目江涛,不有人焉,其能国乎。

伟故家风烈,激扬手段,平生践履,精密工夫。

冰漕功成,月卿召入,小却犹当登从涂。

斯行也,非纪纲省闼,定尹京都。

猗欤。

愿疾其驱。

弹指顷暑收秋又初。

向玉阶方寸,亲承温问,金城十二,细述嘉谟。

苕_船边,藕花香里,念人在洞庭青草湖。

它年事,约携东老酒,附洛英图。

元夕晴和中禁好,梅影玉阑干。

峭窄春衫试嫩寒。

金翠会群仙。

移下一天星斗璨,喜色动宸颜。

行乐风光莫放闲。

月在凤凰山。

郎中画菊真是菊,蒙泉蒲萄太常竹。

一时能事并驰声,岂直文章难继续。

狂挥急扫皆称意,不特品高机亦熟。

西涯坐间生色障,一见当时已心服。

不知何日到君家,净洗朱铅斗清淑。

疏篁古木交映带,深浅生枯俱入态。

欹风一枝惊欲折,倚竹数丛如有待。

飞鸾坠羽时自压,老蛟蜕骨令人骸。

张颠草圣久寂寞,何意兹晨忽倾盖。

郎中郎中今有无,后来尚远眼中疏。

柔肌脆骨争媚妩,不然蔓草纷黄垆。

颓波一去谁与返,把卷抚玩增长吁。

君不见近时淮海上,亦有菊花一派往往传京都。

绮毂团成,珠玑搦就,极目灯火楼台。

七子八仙三教,耍队相挨。

管箫笙簧相间斗。

远如声韵碧霄来。

环千炬,宝栅绛纱,云球雾衮交加。

千里人笑乐,游妓合、脂尘香霭笼街。

尽道今宵节物,天与安排。

晚来风阵全收了,夜阑还放月儿些。

休辞醉,长愿每年时候,一样情怀。

花帽檐行,宝钗梁畔,还是上元。

看去年芳草,如今又绿,当时皓月,此夕仍圆。

节序驱人人不解,道岁岁年年都一般。

看承处,有烛龙照夜,铁凤连天。

东风不知倦客,又吹向楼阁山巅。

任管弦闹处,诗豪得志,绮罗香里,侠少当权。

客与溪翁无一事,但随俗簪花含笑看。

无限意,更醉骑花影,饱看丰年。

百蝶仙裙风易袅。

藕覆低垂,浅露惊鸿爪。

元夕初过寒尚峭。

呼别棹,雪花点点轻帆杪。

别院羊灯收未了。

高揭珠帘,特地留人照。

众里偏他回避早。

猜不到,罗帏昨夜曾双笑。

堕剑遗弓未乾,断蓬漂梗不知寒。

月明正在行宫上,犹作瑶墀旧梦看。

草木生春,楼台不夜,团团月上云霄,太平官府,民物共逍遥。

指点江梅一笑,几番负、雨秀风娇。

今年好,花边把酒,歌舞醉元宵。

风流,贤太守,青云志气,玉树丰标。

是神仙班里,旧日王乔。

出奉板舆行乐,金莲照、十里笙箫。

收灯后,看看丹诏,催入圣明朝。

雪销未尽残梅树。

又风送、黄昏雨。

长记小红楼畔路。

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

海上传柑梦中去。

今夜上元何处度。

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忆昨天街预赏时。

柳慳梅小未教知。

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

旧情惟有绛都词。

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元宵三五。

正好嬉游去。

梅柳蛾蝉斗济楚。

换鞋儿、添头面,只等黄昏,恰恨有、些子无情风雨。

心忙腹热,没顿浑身处。

急把灯台炙艾炷。

做匙婆、许葱油,面灰画葫芦,更漏转,越煞不停不住。

待归去、犹自意迟疑,但无语空将,眼儿厮觑。

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

中宵焚九庙,云汉为之红。

解瓦飞十里,繐帷纷曾空。

疚心惜木主,一一灰悲风。

合昏排铁骑,清旭散锦马蒙。

贼臣表逆节,相贺以成功。

是时妃嫔戮,连为粪土丛。

当宁陷玉座,白间剥画虫。

不知二圣处,私泣百岁翁。

车驾既云还,楹桷欻穹崇。

故老复涕泗,祠官树椅桐。

宏壮不如初,已见帝力雄。

前春礼郊庙,祀事亲圣躬。

微躯忝近臣,景从陪群公。

登阶捧玉册,峨冕耿金钟。

侍祠恧先露,掖垣迩濯龙。

天子惟孝孙,五云起九重。

镜奁换粉黛,翠羽犹葱胧。

前者厌羯胡,后来遭犬戎。

俎豆腐膻肉,罘罳行角弓。

安得自西极,申命空山东。

尽驱诣阙下,士庶塞关中。

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

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

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

冗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

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

中兴似国初,继体如太宗。

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

赤墀樱桃枝,隐映银丝笼。

千春荐陵寝,永永垂无穷。

京都不再火,泾渭开愁容。

归号故松柏,老去苦飘蓬。

东风寒绝。

江城待得花枝发。

欲知此夜碧天阔下缺。

结山当衢面九门,华灯满国月半昏。

春泥踏尽游人系。

鸣跸下天歌吹喧。

深坊静曲走车辕,争前斗盛亡卑尊。

靓妆丽服何柔温,交观互视各吐吞。

磨肩一过难久存,眼尾获笑迷精魂。

貂裘比比王侯孙,夜阑鞍马相驰奔。

春城胜绝。

暮林风舞催花发。

垂云卷尽添空阔。

吹上新年,美满十分月。

红蕖影下勾丝抹。

老来牵强随时节。

无人知道心情别。

惟有蛾儿,惊见鬓边雪。

去年元夕,飘零书剑大梁城。

春风九市花灯。

尚忆东楼行乐,谈笑故人情。

对一尊芳酒,满意歌声。

断人行。

梅花归梦,正一笑、柴门稚子迎。

庭树鹊、何苦频惊。

夹路行歌尽落梅。

篆烟香细袅寒灰。

云移碧海三山近,月破中天九陌开。

追乐事,惜多才。

车声遥听走晴雷。

十年梦断钧天奏,犹记流霞醉后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