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宵节时,到处都能碰到女人们穿着盛装,化着美好的妆容来看灯;小孩子们则在街道上欢闹着。
我这个穿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①京都:指汴京。今属河南开封。
②元夕:元宵,正月十五日晚上。
③袨(xuàn)服:盛服,艳服,漂亮的衣服。
④华妆:华贵的妆容。
⑦长衫:读书人多穿着长衫。
⑧何为:为何,做什么。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金哀宗正大二年,即公元1225年,当时诗人家住登封县,他自己在汴京任国史院编修官,来往于汴京与登封之间。这年他在汴京度元夕,看到元夕之时京都的繁华,写下了这首诗。
郎中画菊真是菊,蒙泉蒲萄太常竹。
一时能事并驰声,岂直文章难继续。
狂挥急扫皆称意,不特品高机亦熟。
西涯坐间生色障,一见当时已心服。
不知何日到君家,净洗朱铅斗清淑。
疏篁古木交映带,深浅生枯俱入态。
欹风一枝惊欲折,倚竹数丛如有待。
飞鸾坠羽时自压,老蛟蜕骨令人骸。
张颠草圣久寂寞,何意兹晨忽倾盖。
郎中郎中今有无,后来尚远眼中疏。
柔肌脆骨争媚妩,不然蔓草纷黄垆。
颓波一去谁与返,把卷抚玩增长吁。
君不见近时淮海上,亦有菊花一派往往传京都。
花帽檐行,宝钗梁畔,还是上元。
看去年芳草,如今又绿,当时皓月,此夕仍圆。
节序驱人人不解,道岁岁年年都一般。
看承处,有烛龙照夜,铁凤连天。
东风不知倦客,又吹向楼阁山巅。
任管弦闹处,诗豪得志,绮罗香里,侠少当权。
客与溪翁无一事,但随俗簪花含笑看。
无限意,更醉骑花影,饱看丰年。
雪销未尽残梅树。
又风送、黄昏雨。
长记小红楼畔路。
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
海上传柑梦中去。
今夜上元何处度。
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极目江涛,不有人焉,其能国乎。
伟故家风烈,激扬手段,平生践履,精密工夫。
冰漕功成,月卿召入,小却犹当登从涂。
斯行也,非纪纲省闼,定尹京都。
猗欤。
愿疾其驱。
弹指顷暑收秋又初。
向玉阶方寸,亲承温问,金城十二,细述嘉谟。
苕_船边,藕花香里,念人在洞庭青草湖。
它年事,约携东老酒,附洛英图。
兰切膏凝,柳沟燧落,光景乍新。
正石坛人静,风清绮陌,朱筵灯闹,雨压香尘。
不似潘郎花作县,且管勾江山当主人。
看承处,有帘犀透月,蜡凤烧云。
裴回五花泉上,问谁解攻打愁城。
算人生行乐,不须富贵,官居游适,必就高明。
山寺归来簪花笑,笑老去犹能强作春。
无限事,愿长开醉眼,饱看升平。
灯夕筵开,人物共、英词三绝。
环坐处、袖中珠玉,郢中春雪。
红烛星繁销夜漏,紫霞香满催歌拍。
算新年、何处不风光,三山别。
云表殿,千层结。
花藉锦,添明月。
更浮屠七塔,万枝争发。
多谢一天驱宿霭,故教三日成佳节。
更何须、海上觅蓬莱,真仙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