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声声慢(中吴感旧)

因风整帽,借柳维舟,休登故苑荒台。

去岁何年,游处半入苍苔。

白鸥旧盟未冷,但寒沙、空与愁堆。

谩叹息,问西门洒泪,不忍徘徊。

眼底江山犹在,把冰弦弹断,苦忆颜回。

一点归心,分付布袜青鞋。

相寻已期到老,那知人、如此情怀。

怅望久,海棠开、依旧燕来。

诗人简介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308篇诗文

诗文推荐

樱桃谢了梨花发,红白相催。

燕子归来。

几处风帘绣户开。

人生乐事知多少,且酌金杯。

管咽弦哀。

慢引萧娘舞袖回。

太皞御气,句芒肇功。

苍龙青旗,爰候祥风。

律以和应,神以感通。

鼎俎修蚃,时惟礼崇。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

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

」亦可见矣。

丁末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

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

墙头换酒,谁问讯城南诗客。

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

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

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

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沙堆套裹三格路,石炭烟中两座城。

三张机。

吴蚕已老燕雏飞。

东风宴罢长洲苑,轻绡催趁,馆娃宫女,要换舞时衣。

春入番江雨。

满湖山、莺啼燕语,前歌后舞。

闻道行骢行且止,却听谯楼更鼓。

正未卜、阴晴同否。

老子胸中高小范,这精神、堪更开封府。

新治足,旧民苦。

扁舟浩荡乘风去。

看莱衣、思贤堂上,寿觞朝举。

六十二三前度者,敢望香山老傅。

又过了、午年端午。

采采菖蒲三三节,寄我公、矫矫扶天路。

重归衮,到相圃。

已丑太常第,君家登两翁。

黄鹄久仙去,不亡有流风。

小阮最逸群。

未几鱼化龙。

江城始解后,岩邑仍过从。

谓予偕二父,联名千佛中。

一见辞色庄,再款肺腑通。

议论到易象,或借听于聋。

我行踏京尘,君栖簿书丛。

情亲不厌久,语别殊匆匆。

回首川陆隔,天寒悲塞鸿。

兼中到,斗柄横斜天未晓。

鹤梦初醒露气寒,旧巢飞出云松倒。

四海如春,时维帝心。

遇特而感,其传至今。

宫扇之存,有此神翰。

原扬仁风,慰彼涂炭。

主中主,无相光中施法雨。

醍醐一味灌群机,皆入无为涅磐宇。

一生空拽露布,末后又把不住。

灭度不灭度,总非吾弟子,破布囊尽底翻出。

苍天中更添冤苦,可惜黄金成粪土。

青衣虫,平生读书孝与忠,天子赐第蓬莱宫。

东归执笔琼台阙,劝进天平犯天戎。

青衣虫,献策海岛计亦穷,刘家军师邮汝容。

青衣虫,悔不为白头蠹老死文字中。

堪叹世间迷误,转转增隆,怎得*难。

被他同等,一例相赞。

每每攒头聚复散。

总做作、百端缭乱。

这鬼使暗里、常常把你细算。

待临头,看痴汉。

越骋惺惺,伶俐高强,欺慢无惮。

大遇尤、罔圣昧神厮玩。

此则看看业限贯。

怎生躲避,也难逃窜。

见追贴、个个添烦恼,共拚尽阴司断。

半开半合荣枯外,似有似闲淡中。

自是一般风味别,笑他红紫斗芳丛。

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

误入无功乡,掉臂嵇阮间。

饮中八仙人,与我俱得仙渊明岂知道,醉语忽谈天。

偶见此物真,遂超天地先。

醉醒可还酒,此觉无所还。

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

床头伯雅君,此子可与言。

旗亭谁唱渭城诗。

酒盈卮。

两相思。

万古垂杨,都是折残枝。

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澹无姿。

情缘不到木肠儿。

鬓成丝。

更须辞。

只恨芙蓉,秋露洗胭脂。

为问世间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

登览之胜,随寓有感。

野烧之观,不石俱惨。

逞志一快,忘彼物情。

是以老氏恶夫佳兵。

观乎观乎,彼以为观而予以为惩。

悟道姑姑姓李。

弃了人情俗礼。

决裂似男儿,搜获玄中玄理。

玄理。

玄理。

只在西江月里。

玉纤半露。

香檀低应鼍鼓。

逸调响穿空,云不度。

情几许。

看两眉碧聚。

为谁诉。

听敲冰戛玉。

恨云怨雨。

声声总在愁处。

放杯未举。

倾坐惊相顾。

应也肠千缕。

人欲去。

更画檐细雨。

文采汉机轴,人物晋风流。

丈夫有此,便可谈笑觅封侯。

试问湘南水石,今古阅人多矣,曾见此公不。

名姓出天上,声誉塞南州。

斩楼兰,擒颉利,志须酬。

青衫何事,犹在楚尾与吴头。

闻道长安灞水,尽是三槐风月,好奉板舆游。

此曲为君寿,为我唤歌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