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
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
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
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
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⑴三五夜:十五之夜,即月圆之夜。
⑵檀(tán谈):浅绛色,亦指一红色化妆香料。
⑶帘栊:窗帘与窗牖。
⑴三五夜:十五之夜,即月圆之夜。
⑵檀(tán谈):浅绛色,亦指一红色化妆香料。
⑶帘栊:窗帘与窗牖。
这首词写春怨,写深深之恋,颇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韵味。李诗写别后相思,希望友人传书递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此词则写虽有青鸟传信,却仍不能相晤之苦。
作者表现这种缠绵悱恻之情,出以含蓄之笔,构思跳跃性较大,是其特征。清郑文焯评说:“飘忽而来,毫端神妙,不可思议!”
上片开头四句,双管齐下,花人并写,分不出哪是鲜花,哪是人面,“争笑东风”四字,将“花”写活,将人写艳。“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二句,点出女主人公的身份和春景浓郁的环境,为下片张目。“三五夜”三句是写女主人公独守深闺,见月圆而生恨。
下片情感全由上片“恨”字生发。“情未已”三句写与情人两地相思,情不能达,终日红泪沾衣,此其一恨;“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是怨人不如燕那样享受自由与幸福的爱情生活,此其二恨;“春欲暮”三句写韶光即逝,红颜难保,白白送走了好天良夜,此其三恨。全词以景语作结,把时光的流逝写得具体生动,强化了相思之情,感人肺腑,也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吴庚舜教授认为,上片应是写词人眼中、心中的女子,下片则是写词人自己的“偏有恨”和热望获得幸福生活之情。词中“满衣犹自染檀红”一句是睹物伤怀,回忆往事。唐五代妇女涂口唇喜用檀。汤显祖评此词专论檀红说:“画家七十二色中有檀色,浅赭所合,妇女晕眉色似之。唐人诗词惯喜用此。”
飞盖追春春约伫。
繁杏枝头红未雨。
小楼翠幕不禁风,芳草路。
无尘处。
明月满庭人欲去。
一醉邻翁须记取。
见说新妆桃叶女。
明年却对此花时,留不住。
花前语。
总向似花人付与。
便作阳关别,烟雨暗孤汀。
浮屠三宿桑下,犹自不忘情。
何况情钟我辈,聚散匆匆草草,真个是云萍。
上下四方客,后会渺难凭。
顾诸公,皆衮衮,喜通津。
老夫从此归隐,耕钓了余生。
若见江南苍鸟可,更遇江东黄耳,莫惜寄音声。
强阁儿女泪,有酒且频倾。
韦偃工古松,与可善枯竹。
岂如君家素壁上,有此天然画两幅。
一株古木欹墙东,状如峨嵋山巅千岁万岁之枯松。
旁有笛材拔孤玉,扶疏枝叶带露而饰风。
天知君爱画,欲为发一哂。
呼取义娥作画师,借此二物为画本。
戏从君家壁间摹写之,一枝一叶俱无遗。
傍人来见道是画,间如何画无能之。
元来画时不用诸葛笔、梁杲墨,别有妙法惹形迹。
偷见虽甚爱,或全潋亮或模糊,随时明暗有卷舒。
报君基欲观此画,请跨金鸟玉米面兔来其下。
久免台阶重,频迁郡守优。
朱轮真冒宠,白发自惊秋。
事往情多感,年衰气失遒。
徘徊河里望,凋落汉庭游,俚曲聊成唱,真筌不暇搜。
空思益者友,安议赋家流。
心町都遗跡,辞林幸见庥。
丰谣连井甸,华札满轻邮。
已许琼为报,何妨漆更投。
济川毋谑我,归梦在渔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