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五陵:唐颜师古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问”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这句同上旬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天宝二年(743),李白待诏翰林,奉诏侍从游宴,作应制诗(奉皇帝的命令而写作的诗文)多首,与好友游历山水,曾出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局面。但在天宝二年秋,遭到朝中其他人的排挤,并在次年被贬出长安,于是产生了隐居山林的想法。
漳台最尊第一峰,分支福寿飞双虹。
寿山左蟠气葱葱,福山右峙状窿窿。
中有洞壶出尘踪,景物簇聚造化功。
不减杜陵门城东,未数漆园旧崆峒。
高人卓荦关西公,神仙识趣清瀛蓬。
疏瀹寒泉众流潨,刮筑岩石群山嵩。
涤洿剔秽辑和冲,飞甍敞栋势如穹。
福寿林塘扁其中,银钩铁画灿黑松。
以次亭榭随窠空,各各标揭题疎通。
濯缨一点尘不丛,澄澄北绕冰壶融。
新绿东开青藻芃,磨铜彻底莹渊衷。
水竹环之翠垂弓,波光暗射惊鱼虫。
西问荷花满地红,千枝万朵烂烧空。
行行半山杖履逢,小憩平章景异同。
绝巅奇观趋阴朦,四方八达辉明珑。
俯瞰闤闠罔利翁,徒登垄断夸嵷嵷。
主人绿鬓碧方瞳,寿山嵳峩福海洪。
济川才具如飞{舟同},须游凤池职乃充。
能苏民瘼如香藭,须从禁苑驰华骢。
况屡乘麾天眷隆,阳春脚布随处丰。
自当九二任发蒙,均陶生民天降侗。
未应山人邀渤仝,登高临清玩曨曈。
西邻隐雾有约鼨,欲化龙虎九霄翀。
卵翼之恩始而终,端赖余福锡厥躬,庶几攀附于飞雄。
杜陵老翁身转蓬,浣花溪头诗更工。
向来隐语最沉著,锦宫化里看晓红。
想当绕树经营时,吟思拍拍春醅农。
重跗叠萼今胜昔,五百年远谁为容。
使君结庐沧江上,补处不隔牛马风。
竹蹊花坞穿窈窕,佳趣似是桃源同。
一年好春海棠擅,隔墙恨不载酒从。
颇闻花阴喧语笑,何似橘仙隐巴邛。
主人眼底有青白,风流骇俗阮嗣宗。
化工不耐凌铄苦,故使分薄阿堵塞中。
那知阳春恣陶写,何物芥此云梦胸。
玉湖亭上一遵酒,柳花漠漠江溶溶。
锦机转眼雪糁迳,还有明年春再逢。
要知造物无尽藏,那肯一日居成功。
商讴为公不成调,谁叫阊阖笺天公。
晓红一醉亦聊尔,休逐沧浪垂钓翁。
酸寒杜陵老,痛饮遗身世。
云安小县曲米春,遥知美味无多子。
犹令此老气如虎,傲兀几以醉为异。
争知侯家美酒如江湖,金铛犀杓与之俱。
玉壶晓倾春水决,银槽夜滴秋雨疏。
主人文章足宾客,许致曲生来坐侧。
三杯脱帽我家风,渴如旱田占雨虹。
冷官如瓶君未见,腹惟贮水冰生面。
鸣鞭走送烦驺辔,坐对朝寒北风起。
未欲烦公大作燕,老夫自斟看深浅。
思君一夕或三起,诗卷曷从来眼里。
骤疑笑语接秋窗,不悟江山隔吾里。
近来海内诗好谁,贱目可怜空贵耳。
谪仙既作东山称,杜陵亦贵衡阳纸。
吾人得穷固其分,幽谷安能争市倚。
何当与子弃兹世,卜居在在佳山水。
不同渊明田潠,即效龟蒙耕甫里。
文成不作封禅词,相我于耜并举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