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白洋潮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旧例,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盛传道:“今年是暗涨潮!”年年像这样。

  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忽然,海塘上有人高叫看潮了,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塘上。渐渐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溅起水花,涌起的潮水像百万头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再近些,潮头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地面都被打湿了。潮水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轰隆隆十分愤怒,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舞。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1)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沼兴)人。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其著作有《石匮书》、《琅嬛文集》、《西湖梦寻》等。白洋,山名,在绍兴西北,滨海。

2)故事:旧例,旧俗。

3)三江:俗名三江口,在绍兴市东北40里浮山北麓。

4)实:实际上。

5)喧传:喧闹流传。

6)庚辰:明崇祯十三年(1640)。

7)吊朱恒岳少师:朱恒岳即朱燮元(1566-1638),字衡岳(一作恒岳),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四川左布政使、兵部尚书等,因有功,加少保。崇祯中进少师。死在官任上,谥号襄毅。吊,祭奠死者。

8)陈章侯、祁世培: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晚号悔迟。浙江诸暨人。明清之际著名画家。祁世培,字海槎。两人均是作者的朋友。

9)海塘:堤岸。

10)遄(chuán):急速。

11)踵(zhǒng)至:接踵而至,跟着到。踵,脚后跟。

12)海宁:浙江属县,南临杭州湾,是观潮胜地。

13)擘(bò)翼:张开翅膀。

14)蹴(cù)起:蹦跳。

15)鞭:用鞭子打。

16)镞镞(zú):同“簇簇”,攒(cuán)聚之貌。形容浪头聚集涌动的样子。

17)势:水势。

18)辟(pì):同“避”,躲避(文中读bì)。辟易:惊退。

19)礴:通“薄”,逼迫。这里有撞击的意思。

20)著:同“着”,穿着(读zhuó)。

21)旋:立刻,马上。

22)龟山:即白洋山,又名乌风山,在绍兴西北50里,滨海。

23)炮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qiū):雁荡山瀑布。这句是说潮水像雁荡山的龙湫 瀑布轰碎了。

24)颜:脸色,面色。

25)龛(kān)、赭(zhě):龛山在萧山东南,赭山在海宁西南,二山对峙,扼钱塘江入海口。

26)非常:不同寻常。

27)漱激:冲刷激荡。

28)何耶:为什么呢。何,疑问代词“为什么”,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呢”。

29)岁岁:年年。

30)之:这样暗涨潮的现象。

31)溅:飞溅,溅起。

32)飓风:像飓风。

33)碎:击碎。

赏析

文章思路

写大潮水。很有层次,是作者感觉中的层次:首先是,视觉由远渐近。先是“潮头一线”,起得平实,此其一。稍近,则“隐隐露白”,渐渐增加了形容:“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此其二。再近,则“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此其三。很明显,作者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语越来越密。到了第四层次,作者笔锋一转,从潮水转到“飓风逼之”。

写作特点

学习本文运用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以及描写观者的表现来烘托白洋潮的写作方法。掌握文中字词,熟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首先,文章从三个方面的效果来写飓风。先是观者退避,这是从行为效果上表现潮水。接着写到潮水使人“着面皆湿”,这是从观潮者的感觉效果上表现潮水。再后是观潮者“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从观潮者的心理效果上表现潮水。这样的潮水,已经是很惊人的了;文章在强度上,在手段上,已经做足了。但是,作家又留下了一笔:推想,在白洋山以外,还可能更为壮观。文章已经结束了,而读者的想象却没有结束。这就叫做回味,留下余音。

文章层次
一 介绍看潮的故事
二 介绍看潮的原因
三 介绍看潮的经过

四 提出对白洋潮的疑问

结尾

⒈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⒉白洋潮中作者多次从观潮者的角度来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样写的作用是从侧面衬托出白洋潮的声势和力量,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行。

3.本文与周密的《观潮》都是写浙江之潮,他们在写作内容方面有何不同?

本文只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观潮全过程,但是并没有对“海军演习”和“吴儿弄潮”进行描写。

诗人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4篇诗文

诗文推荐

暗而明,虚而盈。

水天秋色共,月昼夜潮平。

无在不在,无生不生。

诸尘随起到,万化得纵横。

默默大全兮壁挂闲口,堂堂正受兮谁黏恶名。

通真九,通真九,个内下功裁。

便使龙蛇腾地去,却教云鹤下天来。

晨看暮潮回。

白莲绽,白莲绽,自有碧莲开。

清净门中通出入,无为路上免抟猜。

定是到蓬莱。

肌骨瘦寒,气貌衰残。

坐冷秋生河阔,心空月堕潮乾。

善财游历百城了,楼阁门开指一弹。

寂历柳风斜倚。

错莫梦云难记。

花影为谁重,一握鲛人丝泪。

何事。

何事。

历历脸潮羞起。

托腮

然松煮鼎山泉冽,松旗一水分优劣。

凤饼推开雪照人,花瓷啜罢甘潮舌。

大刘谈天紫髯张,小刘逃禅清兴长。

会须酌此同翱翔,或凌刚风九天上,或泛弱水三山傍。

吴姬归,潮光烛影红辉辉。

中心有语不敢吐,安得作月生汝衣。

潮涨湛芳桥。

难渡兰桡。

卷帘红袖莫相招。

十二阑干今夜月,谁伴吹箫。

烟草接亭皋。

归思迢迢。

兰成老去转无聊。

偏恨秋风添鬓雪。

不共魂销。

夜阑潮动舸,秋迥月临城。

青楼宴,靓女荐瑶杯。

一曲白云江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

人物误瑶台。

醺醺酒,拂拂上双腮。

媚脸已非朱淡粉,香红全胜雪笼梅。

标格外尘埃。

云窗雾阁,尘满题诗处。

枝上流莺解人语。

道别来、知否瘦尽花枝,春不管,更遣何人管取。

平生鸥鹭性,细雨疏烟,惯了江头自来去。

不见鹊桥边,只为隔年,翻赢得、年年风露。

便学得、无情海中潮,纵一日两回,如何凭据。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

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桥边足离别,终日为悲辛。

登桥因叹逝,却羡别离人。

桥下东流水,芳树樱桃蕊。

流水与潮回,花落明年开。

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宿昔欢游在何处,花前饮足求仙去。

崦合桃花水,窗鸣柳谷泉。

(题柳谷泉,见《应天府志》)颓垣化为陂,陆地堪乘舟。

(以下并见张为《主客图》)汀洲渺渺江篱短,疑是疑非两断肠。

巫峡朝云暮不归,洞庭春水晴空满。

龙吟四泽欲兴雨,凤引九雏警宿乌。

(七星管歌《通典》)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

(渔父词,《野客丛谈》)

天目远随双凤落,海门遥蹙两潮趋。

眸子射人,秋涧之津。

颠毛衰白,霜松之晨。

赤湖之林,潮涨而长鲸{左马右展}浪;

丹桂之影,月寒而老兔推轮。

花外潮回,剑边虹去,抚寒江千里。

川上晚萧萧(张谔)楚地连山寂寥(李嘉)女萝山鬼语相邀(李相隐)青山暮暮朝朝(刘长卿)樵子众师几家住(皇甫冉)鸳鸯一处两处(皮日休)潮至浔阳回去(张谜)风凄凄兮夜雨(王维)

四大无埃,五蕴外来。

智慧尚归父,因缘初不媒。

西山寒月下,东海夜潮回。

一一根尘妙触事,千千手眼随宜开。

众生世界了如幻,影像那涴吾灵台。

远风江急潮来晚。

晚来潮急江风远。

横岸断山青。

青山断岸横。

寄书无雁系。

系雁无书寄。

归梦只江西。

西江只梦归。

醉倚渔舟独钓鳌。

等闲入海即乘潮。

从浪摆,任风飘。

缩手怀中放却金字经,因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