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水龙吟·过黄河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

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

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

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

雄壮势、隆今昔。

鼓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

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

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

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

译文

①昆仑:昆仑山,在今新疆。

②王:同“旺”。
③隆:盛。

④鼓:敲打船舷。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

⑤汗漫:广阔无边。

⑥绵邈:广泛无边、广远。

⑦乘槎:《荆楚岁时纪》载:“张华《博物志》云: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遇织女、牛郎之故事。

注释

①昆仑:昆仑山,在今新疆。

②王:同“旺”。
③隆:盛。

④鼓:敲打船舷。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

⑤汗漫:广阔无边。

⑥绵邈:广泛无边、广远。

⑦乘槎:《荆楚岁时纪》载:“张华《博物志》云: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遇织女、牛郎之故事。

赏析

上片落笔先写黄河浊流波涛滚滚,向东流去,永无休止。从空间上写气势之大,从时间上写其存在之久。二者合璧构成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观。气魄宏大,雄浑恣肆,为全词定调。“经天亘地”六句,从黄河的源头昆仑写起,黄河从昆仑发轫,横亘于天地之间,狂飚巨浪,激越澎湃,轰鸣震天,六句写尽黄河声威。以下由写景转入人事,黄河流经中原,哺育中原,使中原旺气长存。黄河的声势象征了元朝的国势。当时正是元朝鼎盛时期,词人由黄河的壮阔而想到国家的强大,情景相融,不仅加深描写的力度,而且也符合特定的政治环境和人物心态。

  下片转向对“过黄河”的描写。黄河的气势,振奋了渡河人的心胸,因此在渡河时神采飞扬,慷慨激越,扣舷高歌,歌声“响凝空碧”,透出了词人内心蕴蓄的豪情。“壮游”三句抒写自己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下文还进一步写出他想像汉代张骞一样,乘槎追寻黄河源头,遨游银河,在壮游之中又融进浪漫成分,在浪漫想象的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写“过黄河”的激情豪兴。乘浮槎究河源,是对上片黄河源头的照应,上下一气,首尾照应,用“我欲”、“谁夸”领起,是词人主观意识的体现,总揽全文。全词把黄河雄壮的气势和自己的豪迈胸襟互相渗透,妙合无隙,风格雄浑闳肆,气势磅礴。

诗人简介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 174篇诗文

诗文推荐

麟之口,光庭手。

伯夫荥阳,实惟令德。

优入圣门,过不留迹。

道以目传,妙则心识。

倚欤伟欤,后代之则。

大无外,小无内。

一即三,三即一。

路逢道伴交肩过,一生参学事毕。

马悲仙仗过,雁入海门斜。

大机普应,妙用全彰。

井通沧海,日上扶桑。

击石火,闪电光。

进前先蹉过,退后绝承当。

簋豆蘑牲,铏笾实馈。

其俎孔庶,吉蠲为饎。

惟德过声,以忱以贵。

神既估享,祉贶来暨。

羽术有严,袜书有辉。

昭衍尊名,铺张上产。

出其端瘕,由于康过。

比屋延瞻,歌之舞之。

知之一字,众祸之门。

杀人放火,活捉生擒。

不是今日枢要,亦非上古典刑。

与贼过梯了也,攻墙割壁何人。

见闻觉知,行住坐卧。

眨上眉毛,早已蹉过。

赤脚唱山歌,路上无人知。

佛法二字,不怕烂却。

俊快衲僧,隔墙见角。

临济德山,蹉过一著。

乱水僧频过,荒林鹤不还。

入门正路,不容回互。

千人万人,当阳蹉过。

元宵正月半,是处金莲现。

贫看灯明佛,蹉过新罗箭。

闪电光中,聊通一线。

开门待知识,知识不来过。

知识既过,凭何施设。

金果早期猨摘去,玉花晚后凤衔来。

天口骈。

谈天衍。

雕龙奭。

炙毂过髡。

稍稍竹过墙。

光景飞驰疾去波,别来秋色换春和。

真铅未有三花验,籥虚嗟十载过。

诗句惊人增感发,水云留处恐蹉跎。

荆山凿透应多玉,分与贫儒奈老何。

大地皆冻锁,遍界热如火。

时节不放过,衲僧多蹉过。

不蹉过,深雪之中有一个。

奔流度刃,未是作家。

疾燄过风,犹为钝汉。

来春高步过南宫,更答取龙头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