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

  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

  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036篇诗文

诗文推荐

离别寻常今白首,更须竹雨萧萧。

不应都占世间豪。

清风居士手,杨柳洛城腰。

文字功名真自误,从今好月良宵。

只消怜取董娇饶。

修门君自到,不用我词招。

离别寻常今白首,更须竹雨萧萧。

不应都占世间豪。

清风居士手,杨柳洛城腰。

文字功名真自误,从今好月良宵。

只消怜取董娇饶。

修门君自到,不用我词招。

雨滴梅梢,雪消蕙叶,入春难得今宵暇。

倩他银甲凄清,铁拨纵横,声声迸碎鸳鸯瓦。

依稀长乐夜乌啼,分明湓浦邻船话。

腕下,多少孤城战马,一时都作哀湍泻。

今日黑闼营空,尉迟杯冷,落叶浮清灞。

百年青史不胜愁,两行银烛空如画。

独倚浙江楼,满耳怨笳哀笛。

犹有梨园声在,念那人天北。

海棠憔悴怯春寒,风雨怎禁得。

回首华清池畔,渺露芜烟荻。

记得旧诗章,花多数洛阳。

[旧诗云:洛阳城东面,今来花似雪。

又云:更待城东桃李发。

又云:花满洛阳城。

]及逢枝似雪,已是鬓成霜。

向后光阴促,从前事意忙。

无因重年少,何计驻时芳?

欲送愁离面,须倾酒入肠。

白头无藉在,醉倒亦何妨。

郡政今良吏,门风古缙绅。

万年唐社稷,一个哭麻人。

愤烈身先死,敷扬气益贞。

天乎资大宝,泰矣见忠臣。

得罪钟多故,投荒岂是迍。

玉寒方重涩,松古更青皴。

鹏cR宁唯白,龙多岂止荀。

道孤梳有雪,恩重泪盈巾。

喻蜀须凭草,成周必仗仁。

三峰宵旰切,万里渥恩新。

赋鵩言无累,依刘德有邻。

风期仁祖帽,鼠讶史云尘。

禅叟知何幸,玄谈有宿因。

双溪逢陆海,荆渚遇平津。

落日愁闻笛,何人为吐茵。

生徒希匠化,寰海仰经纶。

疾愈蝉声老,年丰雨滴频。

刘虬师弟子,时喜一相亲。

雪云浓。

送愁思,衾寒更怯霜风。

惹起离恨,为光阴恼,人意无穷。

谁省年华屡换,渐作个、浮生玉髯翁。

休易感,新醅泛蚁,且共时同。

相逢。

笑语相契,况驾言游处,山里齐宫。

寂寞时候,自有皓景,粉泽冬容。

先顾丽人期约,痛赏倏、花开洛城红。

三十日,回头过尽,喜对春工。

绿云双亸插金翘。

年纪正妖饶。

汉妃束素,小蛮垂柳,都占洛城腰。

锦屏春过衣初减,香雪暖凝消。

试问当筵眼波恨,滴滴为谁娇。

雪云浓。

送愁思,衾寒更怯霜风。

惹起离恨,为光阴恼,人意无穷。

谁省年华屡换,渐作个、浮生玉髯翁。

休易感,新醅泛蚁,且共时同。

相逢。

笑语相契,况驾言游处,山里齐宫。

寂寞时候,自有皓景,粉泽冬容。

先顾丽人期约,痛赏倏、花开洛城红。

三十日,回头过尽,喜对春工。

天津桥畔火光起,魏王堤上看洪水。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

洛城春晚。

垂杨乱掩红楼半。

小池轻浪纹如篆。

独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

关山有限情无限。

待君重见寻芳伴。

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昔时昔时洛城人,今作茫茫洛城尘。

我闻富有石季伦,楼台五色干星辰。

乐如天乐日夜闻,锦姝绣妾何纷纷。

真珠帘中,姑射神人。

文金线玉,香成暮云。

孙秀若不杀,晋室应更贫。

伊水削行路,冢石花磷磷。

苍茫金谷园,牛羊龁荆榛。

飞鸟好羽毛,疑是绿珠身。

挽袖推腰踏破绅,旧闻携手上天门。

相逢应觉声容似,欲话先惊岁月奔。

新学已皆従许子,诸生犹自畏何蕃。

殿庐直宿真如梦,犹记忧时策万言。

(顿君及第时,余为殿试编排官,见其答策语颇直。

其后与子由试举人西京,既罢,同登嵩山绝顶。

尝见其唱酬诗十余首,顿诗中及之。

)十二东秦比汉京,去年古寺共题名。

(去岁见之于青州。

)早衰怪我遽如许,苦学怜君太瘦生。

茅屋拟归田二顷,金丹终扫雪千径。

何人更似苏司业。

和遍新诗满洛城。

法从西清,雅志山东,超然燕怡。

笑洛城卢老,贫来屋破,花溪杜叟,雨里床移。

晚乃经营,欢言结架,夭矫晴虹朝已跻。

开山了,一灯灯相续,第一宗师。

乘闲小隐幽栖。

天与人谋应此时。

算春霆震响,不教龙蛰,甘霖布润,待倩云飞。

宥密思贤,明谟经远,共指神州克复归。

归来也,更身名煊赫,锦绣光辉。

金陵故国。

极目长江浩渺,千重隔。

山无际,临湍怒涛碛。

俯春城苇寂。

芳昼迤逦,一簇烟村将晚,严光旧台侧。

何处倦游客。

对此景惹起离怀,顿觉旧日意,魂黯愁积。

幽恨绵绵,何计消溺。

回首洛城东,千里暮云碧。

春来离思,正楼台灯火、香凝金戟。

扬子江头嘶骑拥,杨柳花飞留客。

枚乘声名,谪仙风韵,更赋长相忆。

酒阑相顾,起看月堕寒壁。

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燕雁横空梅蕊乱,醉里隔江闻笛。

白发逢春,湖山好在,一笑千金直。

待君归诏,买船重话畴昔。

妙手何人为写真。

只难传处是精神。

一枝占断洛城春。

暮雨不堪巫峡梦,西风莫障瘐公尘。

扁舟湖海要诗人。

清吹要碧玉。

调弦命绿珠。

轻歌急绮带。

含笑解罗襦。

余曲讵几许。

高驾且踟蹰。

徘徊。

韶景慕景暮。

惟有洛城隅。

宝蜡烧春夜影红。

梅花枝傍锦薰笼。

曲琼低卷瑞香风。

万里江山供燕几,一时宾主看谈锋。

问君归计莫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