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象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余恕诚)---------------------------------------------  原注:收京后作。虽收两京,贼犹充斥。  按:此下六诗,多言相州师溃事,乃乾元二年自东都回华州时,经历道途,有感而作。钱氏以为自华州之东都时,误矣。师氏曰:从《新安吏》以下至《无家别》,盖纪当时邺师之败,朝廷调兵益急,虽秦之谪戍,无以加也。《唐书》:新安,隋县。贞观二年,属河南府。《九域志》:县有两乡。黄生曰:诸篇自制诗题,有千古自命意。六朝人拟乐府,无实事而撰浮词,皆妄语不情。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①。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②。府帖昨夜下③,次选中男行④。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⑤。  (从点兵后,记一时问答之词。客行,公自谓。《杜臆》:借问二句,公问词。府帖二句,吏答词。中男二句,公叹词。)  ①《通鉴》:北魏高欢,使张华原以簿历营点兵。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杜臆》:更无丁,言岂无余丁可遣乎?夜帖早行,守城急也。③【朱注】《隋书》:追东宫兵帖,上台宿卫。《通鉴注》:兵帖,军籍。【卢注】相州之役,正丁战死,因及次丁。考之《周礼》,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惟田与追胥竭作大故致余子。守王城,大故也。④《太宗纪》:上遣使点兵,并点中男,魏征固执以为不可,顾炎武曰:《通鉴》:建中元年,杨炎作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按唐制:人有丁、中、黄、小之分。注云,天宝三载,令民十八以上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杜诗“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即此也。⑤唐之东都,即周之王城,  今为河南府。肥男有母送①,瘦男独伶愕②。白水暮东流③,青山犹哭声④。莫自使眼枯⑤,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⑥。  (此于临行时作悲悯之语。白水流,比行者。青山哭,指居者。《杜臆》:就中男内,看他或瘦或肥,有母无母,及同行送行之人,一齐俱哭,而以哭声二字括之,何等笔力,下不言朝廷而言天地,讳之也。)①肥男瘦男,闲后汉赵孝语,详见八卷。②古乐府《猛虎行》:“少年惶且怖,伶俜到他乡”。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③刘桢诗:“泛泛东流水”。④阮籍诗:“北望青山阿”。⑤眼枯,泪竭也。《韩非子》:卞和哭于楚山之下,泣尽而继之以血。⑥《晋书》郭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①。就粮近故垒②,练卒依旧京③。掘壕不到水④,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⑤,仆射如父兄⑥。  (此为送行者作宽慰之语。前军溃败,后军继行,恐人心惶惧,曰就粮,见有食也。曰练卒,非临阵也。曰掘壕、牧马,见役无险也。且师顺则可制胜,抚养则能优恤,俱说得恺至动情。《杜臆》:此不言军败而云归军,亦讳之也。子仪时已进中书令,而仍称旧官,盖功著于仆射,而御士素宽,此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也。此章前二段各八句,后段十二句收。)  ①《春秋运斗枢》:“璇枢星散”。《通鉴》:九节度围邺城,自冬涉春。庆绪食尽,克在朝夕。而诸军既无统帅,城久不下,上下解体。思明自魏州引兵趋邺,每营选精骑五百,日于城下抄掠,诸军樵采甚艰,乏食思溃。三月,战于安阳河北,大风昼晦,官军溃而南,贼溃而北。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保东京,筑南北两城而守之。②【卢注】时子仪尚有军粮六七万石,故曰就粮。魏明帝诗:“饮观故垒处”。③《吴越春秋》:“拣练士卒。”旧京,谓东都。陶潜诗:“平生去旧京”。④壕,城下池也。⑤《易》:“泣血涟如。”⑥《汉书·百官表》:仆射,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射以督课之。应劭曰:仆,主也。《通典》:唐左右二仆射,本副尚书令,自尚书令废,仆射为宰相。开元元年,改为左右丞相,从二品。天宝元年,复旧。《淮南子·兵略》:“上视下如子,则下视上如父。上视下如弟,则下视上如兄。”王应麟曰:《毛诗》:“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此云“仆射如父兄”,意正近之。张綖曰: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奉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则所以慰衰之者,是亦刺也。  陆时雍曰,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汉魏居多。第出手稍钝,苦雕细琢,降为唐音。夫一往而至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少陵精矣、刻矣、高矣、卓矣,然而未齐千古人者.以意胜也。假令以《古诗十九首》与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假令以《新安》、《石壕》诸什与古人作,便首首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 -----------仇兆鳌 《杜诗详注》-----------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281篇诗文

诗文推荐

政术自学术,本来同一机。

后生溺华采,用世理或违。

恭惟自孔氏,六籍探险指归。

心清事自简,吏瘠民则肥。

东堂西畔有池塘。

使君扉几明窗。

日西人吏散东廊。

蒲苇送轻凉。

翠管细通岩溜,小峰重叠山光。

近池催置琵琶床。

衣带水风香。

竹底衙人吏,花间押簿书。

一钱太守今贪吏,五柳先生歙富民。

蓝案环吏牍,朱墨勘舛差。

自公借隙光,书函眩眼花。

千里有命驾,同心乐无涯,秋空霜月明,秋山云气佳。

留连忽重阳,列坐粲九华。

良会不可失,醉酣整乌纱。

清江如玦如环,主人胸次自江山。

寰中秀气困豪取,著亭杳霭空蒙间。

碧浪明边帆影远,暖风香里林花晚。

市声隐地了不闻,贪看霏烟抹层巘。

青山隐吏须已霜,带宽未用怜东阳。

每来亭上小箕踞,傲睨山色挹江光。

一樽从君多暇日,更诵清诗绿人发。

绝胜九衢尘雾中,金印累累客牢石。

高山如高人,可仰不可亵。

山中老锄犁,山前走车辙。

终日对孱颜,如目不见睫。

高人与高山,千里风期接。

妙思入青冥,毫端寄明灭。

况复簿领中,见此寒岌页。

悠然境意会,刍豢端自悦。

手板亦何为,趋势走背汗浃。

从渠且倒持,吾自支吾颊。

邑政易堕,我方在行。

挽袖柅车,交游至情。

两君玉峙,表表国士。

下榻倾倒,有贤公子。

我介三子,匪同而和。

提衡掖挽,交口孰何。

月堂之评,罙久未改。

匿瑕振过,兹焉有待。

卜夜之饮,辍骊驹章。

顾虽情钟,河鱼未康。

作吏则疎,羡人报政。

彼益者友,工药我病。

低昂达穷,冥心所遭。

独喜故人,往偕仙曹。

摇摇修程,炯炯初度。

眷言顾之,矫首云路。

胡不小留,共颓醉山。

胡不更仆,共谭孔颜。

西睇归帆,徙倚凄切。

去留之间,仙凡斯别。

赠君以宣城秋兔之颖,佩君以峄阳焦尾之琴。

饯君以显父清壶之酒,送君以安仁金谷之吟。

笔传洙泗之正印,琴弹单父之遗音。

酒以陶百里醇醲之化,诗以写一时离别之心。

门前车马气骎骎,黄叶飞翻秋正深。

风雨对床连夜语,江山异地欲分襟。

忆昔联名唱行殿,一日声华九垓遍。

自知无用甘林泉,君亦何为尚州县。

君今未用叹滞留,丈夫勋业要晚收。

信臣千载循吏传,密令当年褒德侯。

高才所莅无全牛,民自不冤吏早休。

倘免诛求急星火,行看寇盗尽锄耰。

晁子抱材耕谷口,世有高贤践台斗。

顷随计吏西入关,关夫数日传车还。

封侯半属妄校尉,射虎猛将犹行间。

无因自致青云上,浪说诸公见嗟赏。

骥伏盐车不称情,轻裘肥马凤凰城。

归来作诗谢同列,句与桃李争春荣。

十年山林廖居士,今随诏书称举子。

文章宏丽学西京,新有诗声似侯喜。

君不见古来良为知音难,绝弦不为时人弹。

已喜琼枝在我侧,更恨桂树无由攀。

千里风期初不隔,独怜形迹滞河山。

君侯古循吏,及物如春家,民间自宁一,堂上何从容。

平生眼中人,此尹未易逢。

吏道益可悲,非君吾孰从。

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

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还家彩服频为寿,得邑河壖喜有兵。

民事近来多迫促,弦歌聊试武城声。

〈律有郑氏章句。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架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

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盘冷。

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

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无山而隐,不褐而禅。

听松风以度曲,按舞鹤而忘年。

铿尔舍琴而对吏,忽坌入而来前。

察朱墨之如蚁,初不病其超然。

下坡黐堕,上坡风鷁退。

历险虽末势,未易忘叹慨。

散人吏隐心,下上不云悔。

摩眼见南山,众岭莫谋大。

云阴巧蔽亏,日御颇隔阂。

谁规山一凹,千室作阛阓。

岚影暝竹柏,吾庐良好在。

言归休吾劳,啸咏山与对。

五刑象天有震耀,上圣本以防奸邪。

法官由来少和泰,皋陶之面如削瓜。

况於秦汉任酪吏,死人籍籍如乱麻。

棰楚这求靡不得,小者鲸刖大灭家。

君不见古时牢狱地,几多冤骨埋黄沙。

抱璞而居,其谁别玉。

乔君不献,自尊两足。

窥其狱户,视其邑庭。

吏无重糈,民有颂声。

提平如砥,持廉如水。

观其中,公清有余。

相其貌,固凡人耳。

洛水禁罾罟。

鱼鳖不为殖。

空令自相啖。

吏民不得食。

蜃灶煮溟渤,航咸播楚越。

官榷利言盈,盗贩弊相汨。

连艘以转致,搅灰或沉没。

虽使日鞭黥,未易穷奸窟。

朝廷用朱侯,提职欲无阙。

侯因许专画,拜疏陈其说。

曰臣有更张,敢以肝胆竭。

荆湘岭下城,恃远不畏罚。

堂堂事私贾,遮吏遭驱突。

愿使商自通,输金无暴猝。

淮江且循常。

约束备本末。

国用必余资,亭民无滞物。

事下丞相府,论议不可拔。

从之东南苏,拒之财赋遏。

听侯侯往施,所便黔黎活。

五味既和调,万里销狂悖。

汴水桃花时,犀舟顺流发。

过淮逢絮鮆,泊岸采芦蕨。

挂帆趋浪头,应不劳岁月。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耡耰。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似偷。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