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
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
一帘疏雨。
梦里寻春去。
【注释】:《遗山集·古意》诗云:“二十学业成,随计入咸秦。“又《遗山乐府》有《蝶恋花》词,题为“戊辰岁长安作”。元好问十九岁时,随叔文官陇城(今甘肃天水),因参加秋试,在长安住过八九个月;二十一岁时扶叔文丧由陇城还乡里,其后未再到秦中。此词大约作于金章宗泰和八年戊辰(1208 年),是年元好问十九岁。诗中曰“二十”,盖举其成数。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 。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 。“沙际”犹言水边。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 ?春来先遣杨柳青 ,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 ,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 。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恶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 ,犹自痴情挽留。词牌有《留春令 》,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 ,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 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 ,乃更无可问讯 。“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 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 ”,意象似从谢眺“ 远树暖阡阡 ,生烟纷漠漠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 ,梦中去寻觅了。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 。现实之春确已逝去 ,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世间示必无皋夔,九疑虞舜不可追。
武皇锐意开绝漠,推锋乃亦有卫霍。
嗟哉格物本一理,雇人所用何如耳。
笔工在昔本市傭,束毫传筦求售同。
谁云进技不进道,意匠辄与欧褚通。
虔州刺史募佳笔,双筦何堪须百日。
星驰一骑到长安,试手凤池随弃掷。
老奴恂栗丞相嗔,能用此笔能几人。
原窥翰墨减工制,必使挥毫夸入神。
斗杓春回开电笑,橐签果符人所料。
中山聚族傥未殚,束帛那容及年少。
是知人才用舍识惟一心,皋夔卫霍无古今。
妍媸能否俱在上所使,此笔区区正其比。
我生识字仅一丁,眼前所见徒毘陵。
未知当年新淦果何若,正恐钟卫二王无合作。
君不见此老一去知几年,当时鉴裁无复传。
纷纷鸡毛抱筩卖,恰费书傭三十钱。
种桑百箔蚕,种苎千匹布。
先生种苎不种桑,布作衣裘布为巘。
桃花雨晴水满塘,乌纱白苎春风香。
野樵山葛不敢并,越罗川锦争辉光。
儿童漾纱妇纺织,卖布得钱还买帛。
黄绵大袄一冬温,白雪中单半襟窄。
今年苎好亩百斤,堆场积圃长轮囷。
床头白酒夜来熟,杀鸡煮鸭邀比邻。
东家种桑青绕屋,官绢未输空杼轴。
妇姑相对叹无衣,先生饭饱方扪腹。
碧瓦朱甍紫翠深。
玻璃屏障里,锦为城。
子胥英爽海涛横。
玉堂人,于此劝春耕。
五月政当成。
岩廊将去路,肯留行。
江山雄胜为公倾。
公惜醉,风月若为情。
触烟入溪口,岸岸唯柽栎。
其中尽碧流,十里不通屐。
出林山始转,绝径缘峭壁。
把藤借行势,侧足凭石脉。
gS牙断行处,光滑猿猱迹。
忽然风景异,乃到神仙宅。
天晴茅屋头,残云蒸气白。
隔窗梳发声,久立闻吹笛。
抱琴出门来,不顾人间客。
山院不洒扫,四时自虚寂。
落叶埋长松,出地才数尺。
曾读上清经,知注长生籍。
愿示不死方,何山有琼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