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姑苏怀古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赏析

姑苏,即姑苏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春秋吴王阖庐始于山上建台,在其子夫差时竣工,人称姑苏台,其台横亘五里,夫差曾在台上备宫妓千人,又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而焚之。后人常借吟咏姑苏台来抒发对吴越争霸历史的感喟。此诗就是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

  首联叙登台。上句以平叙之笔直接点题,“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下句“黍苗”承“宫馆余基”来,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黍苗”二字实写眼前景色,又暗中脱化《诗经·黍离》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独”字传神,将独来吊古那种惆怅情绪写得极真。“悲歌”即含黍离之悲意。这一联以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语言平淡而富有深韵,已然将读者引入浓厚的思古气氛中。

  颔联以赋笔铺写姑苏台遗址景象,但景中意蕴深藏。一边是人去台空的荒凉阒静,另一边则是争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这一联遣词用字极为考究:野鹿、凫鸥性极警觉,在此栖游,可见荒台空苑之静寂;新草、浅莎,当春始发,正见出春机盎然之状。动词“争”、“占”,绘出了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活力。工整的对仗,显示出诗人匠心独到之处,这里并置着的人事意象和自然意象,通过精确而富于表现力的形容词与动词的修饰连接,把历史陈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生机统一于有机的画面中,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比差,活生生地逼出人们心中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悲情。这一联以表面的赋法铺写,包裹着深沉的内核,诗人充分利用了律诗对偶的特点,以各个意象间强大的张力,造成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以空外传音的方式,暗示出作者吊古的情绪。

  颈联使用比兴手法表现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吴岫雨来”、“楚江风急”看似实写眼中景色,然而“吴”、“楚”字面,可以引发历史联想,惊风飘絮,雨打浮萍既为国破家亡象征意象,亦可被认为其意味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似此似彼,亦此亦彼,彼此难分。“虚槛冷”是山雨将至时,诗人登台凭槛的思绪,是眼前天气变化造成的,同时它又是诗人怀古而产生的,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寒颤情绪。风雨中的远帆,是诗人眺望中所见,亦可视为他在怀古中体悟出的回避乱世、远身避祸的道理、事实上,诗人“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夜归丁卯桥村舍》)的想法,正是有感于乱世产生的。

  诗的中间两联写景,是诗人对传统诗歌赋、比、兴手法的熟炼运用,又见出他对七律这一体裁的得心应手,可谓左右逢源,佳句迭出。

  尾联照应篇首,抒发诗人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忠臣”,指伍子胥,吴越战争时,夫差败越,越王勾践求和,子胥力谏吴王不可应允,吴王夫差不从,且偏信伯嚭谗言,迫子胥自杀,弃尸江中,后来越国果然击败吴国。“可怜”句,是诗人对伍子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孔子面对滚滚流水,曾发出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使诗人思绪万端。

  此诗以叙事起,以绘景结,中间两联以写实和象征兼用之笔承转首尾,使通篇圆转流畅,同时又以“独悲”二字统领全诗,在整个意境空间中灌注伤今悲古的悲怆凄凉之气,与其五律诗的“高华雄浑”形成迥然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后人极推崇,宋人范晞文说:“用物而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当学者许浑而已。”(《对床夜语》)可见许浑七律,在唐朝诗人中,是占有很高地位的,此诗亦可以证明这一点。

诗人简介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556篇诗文

诗文推荐

紫帽之峰兮高且巍,白云一片兮空依依。

我有兄兮在海湄,三月不见兮使我心悲。

春堤长,春草浅,此地吴王曾走犬。

猎场四面围画旗,红炬照辇还宫迟。

割鲜夕宴谁共食,台上西子非樊姬。

春苑年来草仍绿,韩卢已去多麋鹿。

君不见汉皇纵狗殊有功,逐兔直到乌江东。

拔从水府底,置向相庭隈。

对称吟诗句,看宜把酒杯。

终随金砺用,不学玉山颓。

疏傅心偏爱,园公眼屡回。

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

[居易与梦得俱典姑苏,而不获此石。

]

驱车兮与马,蹇吾行兮胡为乎在中野?

登彼兮崇丘,下茫茫兮九州,思君子兮不得与驾以游。

山有出云兮木亦有柯,我将归兮忧之如何?

登青丘,有怀而作。

草木荣兮春归,桃李芳兮菲菲。

彼日月兮如驰,人生行乐兮能几时。

上林池馆变荆棘,姑苏台榭游狐狸,人生行乐兮能几时。

能几时兮可奈何,当歌莫惜朱颜酡。

虞山峨峨兮出云油油,胡敛其施兮弗雨九州。

下有蛟龙兮海波横流,谁使子来兮从伯氏以游。

朝于兮望岐周,国有祀兮有何求?

唐虞逝兮道阻修,惭德舆兮干戈日休。

思夫人兮心焉孔忧。

绿芜城上,怀古恨依依。

淮山碎。

江波逝。

昔人非。

今人悲。

惆怅隋天子。

锦帆里。

环朱履。

丛香绮。

展旌旗。

荡涟漪。

击鼓挝金,拥琼璈玉吹。

恣意游嫱。

斜日晖晖。

乱莺啼。

销魂此际。

君臣醉。

貔貅弊。

事如飞。

山河坠。

烟尘起。

风凄凄。

雨霏霏。

草木皆垂泪。

家国弃。

意忘归。

笙歌地。

欢娱地。

尽荒畦。

惟有当时皓月,依然挂、杨柳青枝。

听堤边渔叟,一笛醉中吹。

兴废谁知。

水北洛南,未尝无人,不同者时。

赖交情兰臭,绸缪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

夜观论兵,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期。

萧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诗。

归兮。

归去来兮。

我亦办征帆非晚归。

正姑苏台畔,米廉酒好,吴松江上,莼嫩鱼肥。

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

长亭路,又何须回首,折柳依依。

姑苏台上春光泄。

菊老寒轻香未歇。

人言太守是龚黄,天为吾君生稷契。

明良庆会俱良月。

万岁千秋同瑞节。

明朝仙领趣持鳌,十万人家齐卧辙。

西湖十里孤山路。

犹记荷花处。

翠茎红蕊最关情。

不是薰风、吹得晚来晴。

而今老去丹青底。

醉腻娇相倚。

棹歌声缓采香归。

如梦如酲、新月照涟漪。

曾蹑姑苏城上台。

好山知有好人来。

几回徙倚,月里暮云开。

闲倚和风千步柳,倦临残雪一枝梅。

暖香高烛,翻动道人灰。

忆春草,处处多情洛阳道。

金谷园中见日迟,铜驼陌上迎风早。

河南大君频出难,只得池塘十步看。

府门闭后满街月,几处游人草头歇。

馆娃宫外姑苏台,郁郁芊芊拨不开。

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曾拂来。

玉箫声远忆骖鸾。

几悲欢。

带罗宽。

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

归去小窗明月在,云一缕,玉千竿。

吴霜应点鬓云斑。

绮窗闲。

梦连环。

说与东风,归意有无间。

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

仁风膏雨去随轮,胜境欢游到逐身。

水驿路穿儿店月,花船棹入女湖春。

宣城独咏窗中岫,柳恽单题汀上蘋.何似姑苏诗太守,吟诗相继有三人。

姑苏台上春风和,江花乱落江水波。

交疏杨柳绿参差,华筵夜列开绮罗。

当筵西施间群蛾,朱颜为君起微酡,自拈红牙节清歌。

飞花着人思繁多,华月耿耿度斜河。

疏星出河夜欲过,乌啼哑哑奈尔何。

前有尊酒芳以饴,举杯欲饮且置之。

丈夫有志可帅气,胡为受此曲蘗欺?

禹恶旨酒,玄德上达。

桀作酒池,而南巢是蔡。

商辛恶来以白日为夜,糟丘肉林相枕藉。

瑶台倏忽成灰尘,流毒犹且迁殷民。

夫差酗而纳施,楚国酣而放屈。

姑苏台上麋鹿游,鄢郢宫中狐兔出。

灌夫骂坐,祸延魏其。

竹林称贤,神州蒺藜。

亡家破国有如此,酒有何好而嗜之!

前有尊酒醲以清,酌之白日成晦冥。

眼花耳热乱言语,元气耗?攵肝胆倾。

乃知酒是丧身物,卫武之戒所以垂休声。

公爱乐天池上篇,买池十亩皆种莲。

薄城万竿竹{左女右便}娟,藤缆系桥青板船。

折腰大菱不直,鵁鶄鸂鶒沙际眠。

水从太湖根底穿,月出洞庭山上圆。

公归与客相留连,秋风鹤唳春杜鹃。

班鲈斫脍红缕鲜,紫豉煮莼香味全。

我思白傅在三川,吴船虽有吴馔偏。

当时九老各华颠,裴令来过吟复联。

至今怪石存旧镌,七叶树荫黄金田。

羡公有小胜昔贤,高门通车千万年。

紫帽之峰兮高且崷,白云一片兮空悠悠。

我有兄兮在海陬,三月不见兮使人心忧。

奉君五彩凤凰之绮幄,七宝鸳鸯之锦床,博山氤氲之冰屑,金盘沆瀣之琼浆。

春风无情不相待,朱颜绿鬓年年改。

姑苏台上鼓如雷,四时歌舞百花开。

当年意气今安在,鬼火如灯秋似海。

倩来鸾传语。

问陆家兄弟翩翩,今归何处。

留下文章藏万壑,时作云烟吞吐。

谩徙倚、朱兰凝伫。

兰外瑁湖谁管领,叹先生、旧宅僧分住。

天下事,尽如许。

英雄总被虚名误。

览遗编结浩叹,寂寞一杯寒土。

惟有春风长往,催却几多人去。

但岁岁、垂杨自舞。

今日我来怀古后,算后人又以今为古。

留此曲,伴鸥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