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

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

莺花随世界,楼阁寄山巅。

迟暮身何得,登临意惘然。

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

赏析

作品赏析

  【鹤注】当是广德元年春作。《唐书》:阆州,属山南西道。《旧书》属剑南道。遂州,后周所置,唐因之,即今潼川州之遂宁县,唐时与梓州为邻。果州南充郡,属山南西道,武德四年析隆州置。蔡曰:地志:惠义寺长平山,在梓州郪县北。  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①。莺花随世界②,楼阁倚山巅③,迟暮身何得,登临意惘然。谁能解金印④,滞洒共安禅⑤。  (一云:三车将五马,若个合安禅。上四咏寺,下四感怀。无人境,言其幽。不住天,言其旷。莺花,春时景物。楼阁,寺中形势。迟暮二句,自伤入道已晚。谁能二句,并劝四公解脱。《杜臆》:公以作客之穷,真有学佛之想,故后诗屡及之。)  ①《楞严经》:“虚空寂然。”杜修可曰:取佛书不住相意,谓天运无常以成四时。②唐孙逖诗:“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璎珞经》:“无量世界,尽观众生。”【张注】丘迟书:“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人合之曰莺花。③周王褒诗:“建章楼阁迥。”④《晋书》:周颙曰:“取金印如斗大。”⑤无名氏诗:“高揖谢时俗,潇洒出樊笼。”《法华经偈》:“安禅合掌。”江总诗:“石室乃安禅。” -----------仇兆鳌 《杜诗详注》-----------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281篇诗文

诗文推荐

[羽一曲]猗兴祀礼,四海会同。

灵之来沛,鞭霆驭风。

肸乡彷佛,在位肃雍。

佑我孙民,式徼神功。

俱登瀛馆,俱还洛社,各自健如黄犊。

不消外监与留台,也不要、嵩山崇福。

我如原父,君如贡父,且把汉书重读。

韩公当局等闲过,又看到、温公当局。

居於富贵中,不为富贵误。

赤手挨开解脱门,四方八面俱独步。

佛祖不知由,凭谁立本据。

咄咄咄,力{外囗内力}希,闻见觉知齐合掌,铁牛生得凤凰儿。

晷运推移,日南长至。

东海鲤鱼,鼓腮振鬣。

南山鳖鼻,伸眉吐气。

唯有赵州老儿没意智,拖个破席日里睡。

净慈路见不平,道个苏卢悉利。

恐者老子背地里讨人便宜。

登莱潍密。

四海皆闻头插笔。

爱诤多词。

不肯饶人些子儿。

余今向道。

非似从前生计较。

好弱都休。

脑后如今没笔头。

寸步旱黏楫,千里脂染轮。

四国严诸侯,江沙渺无津。

翁令去何之,绿树羞鬓银。

惟应苦吟彻龙室,报以颔珠光比日。

武之在卯,尧王八季。

我弃其寝,我去其扆。

深深然,高高然。

人不吾知,又不吾谓。

由今之后,二百馀祀。

焰焰其光,和和其始。

东方有兔,小首元尾。

经过吾道,来至吾里。

饮吾泉以醉,登吾榻而寐。

刻乎其壁,奥乎其义。

人谁以辨,其东平子。

进退有容,服章有备。

匪亟匪迟,降登孔时。

梦载十舟胜一钩,曳缗万里悬十牛。

饱食身至东海投。

还踞秦山待鱼食,所得果可餔九州。

尊君亲上,其笃勿忘。

小心畏忌,率于宪章。

脱却布裤,贫家能有几尺布。

织尽寒机无得裁,可人不来廉叔度。

脱却布裤。

现成个,见得到,行得到,说得到。

须弥灯王,狼籍不少。

日之出矣,于彼扶桑。

凤之鸣矣,于彼高冈。

匪高刚鸣,朝阳之光。

君子如凤,爱此朝阳。

纯德孔明,闻于四方。

贲於丘园,束帛戈戈。

义既在前,利在其间。

舍尔灵龟,归我朵颐。

义既失之,利何能为。

尚义必让,君子道长。

尚利必争,小人道行。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德施蕴蕴。

蕴蕴如何?

不全不缺,莫知所贶。

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化流瀛瀛。

瀛瀛如何?

不虢不赩,莫知其极。

登歌已阕,献礼方周。

钦承景福,肃奉鸿休。

瑶册玉宝,烂然瑞辉。

旁翼绛节,上承紫微。

璆鸣朝佩,徐出赤扉。

登进坤极,益彰典徽。

地藏栽田做活计,南泉鎌子能收刈。

日用平怀稳便休,自然颗糁无遗弃。

无遗弃,不容易。

你也莫亏我,我也不亏你。

两家宾主平,四棱齐塌地。

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个是丛林饱参底。

牧来纯熟水牯牛,检点将来堕随类。

肃肃清庙。

岩岩寝门。

欹器防满。

金人戒言。

应暕悬鼓。

崇牙树羽。

阶变升歌。

庭纷象舞。

闲安象设。

缉熙清奠。

春鲔初登。

新萍先荐。

僾然入室。

俨乎在位。

凄怆履之。

非寒之谓。

田彼黍矣,几不螽蝝。

我人之耕,而不谋年。

唯其不谋年,是用卒食于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