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

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

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奔跑。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冲。

9.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10.但云:只说

11.点行( xí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12.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13.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14.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15.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16.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17.还(huán)

18.边庭:边疆。

19.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20.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21.汉家: 汉朝。这里借指唐。

22.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23.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24.陇(lǒng)亩:田地。

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25.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26.况复:更何况。

27.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9.役夫:行役的人。

30.敢:岂敢,怎么敢。

31.且如:就如。

3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3.县官:官府。

34.比邻:近邻。

35.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6.烦冤:愁烦冤屈。

37.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赏析

1.章法严密

先说形式。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再说内容。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2.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3.名句赏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场景、内容解读
一、场景:

1、送别场面—诀别

诗歌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2、征夫诉苦—抓兵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征夫诉苦—逼租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二、人民苦难及其根源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

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三、思想内容

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四、结尾写古战场的含义

诗人描写青海古战场的阴森景象,不是为了宣扬战争的恐怖,而是为说明必须停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即“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之意。关于“新鬼旧鬼”的描写,则是当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跟杜甫同期的散文家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等。

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但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281篇诗文

诗文推荐

胡无人,胡无人,嫖姚十八为将军。

酒酣耳热气益振,胡儿百万空成群。

兵车辚辚动雷毂,汉军霆击崩屯云。

登封居胥转瀚海,波澄万里纤尘。

胡无人,胡无人,六驘夜遁徒苦辛。

当时足雪平城耻,犹恨逋诛尚有人。

车碌碌,车碌碌,上山迟,下山速。

前车行行后车促,后车不管前车覆。

前车已覆无奈何,后车碌碌何其多。

车行酒。

骑行炙。

百二十日为一夜。

远游冒艰阻,深入劳存谕。

春去辞国门,秋还在边戍。

轩车行未返,节序催难驻。

陌上悲转蓬,园中想芳树。

蜀山自纷纠,岷水恒奔注。

临泛多苦怀,登攀寡欢趣。

永夕飞淫雨,崇朝蒸毒雾。

不求绥岭桃,宁美邛乡蒟.白浪行欲静,骢马何尝驱。

愿接轺旆尘,联翩东北骛。

君不见山东健妇把犁耕,子美为赋兵车行。

我赏一读三欢息,尚想青天闻哭声。

又不见峡女生涯城两脚,鬓发飘萧不堪掠。

我赏三复负薪篇,亦是子美夔州作。

山东征战苦未平,峡女家贫无{左豆右斗}升。

吾邦之俗异于是,赋调不苛闾里宁。

八月诗人歌载绩,馀暇不如同力穑。

况复樵枯良易易,自昔民生在勤力。

通守于民情最亲,劳农不惮行侵晨。

他日席前须记取,要使深宫识苦辛。

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

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

邂逅逢尔曹,说君彼岩栖。

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

秋韭何青青,药苗数百畦。

栗林隘谷口,栝树森回谿.耕耘有山田,纺绩有山妻。

人生苟如此,何必组与珪。

谁谓远相访,曩情殊不迷。

檐前举醇醪,灶下烹只鸡。

朔风忽振荡,昨夜寒螀啼。

游子益思归,罢琴伤解携。

出门尽原野,白日黯已低。

始惊道路难,终念言笑暌。

因声谢岑壑,岁暮一攀跻。

天阁英游,内朝密侍,当世荣遇。

汉守分麾,尧庭请瑞,方面凭心膂。

风驰千骑,云拥双旌,向晓洞开严署。

拥朱轓、喜色欢声,处处竞歌来暮。

吴王旧国,今古江山秀异,人烟繁富。

甘雨车行,仁风扇动,雅称安黎庶。

棠郊成政,槐府登贤,非久定须归去。

且乘闲、孙阁长开,融尊盛举。

林下狂歌不贴腔,贴腔安得谓之狂。

小车行处莺花闹,大笔落时神鬼忙。

门掩紫荆阛阓,墙开瓮牖薜萝香。

一般天下难寻物,洛浦清风拂面凉。

山僧一生餍山蔌,溪叟所仰才鱼菽。

闯首侯家与相家,珍膳不应填汝腹。

百二岁翁清且羸,茵坐鼎食宁其宜。

焉知暂饱博长往,谷神震怒脾媪悲。

官家颗粒皆民力,此禄食之须此骨。

两翁妄食寿弗延,当念无功暴天物。

我虽不偶犹餐钱,车行肉饱隶后先。

食功揣己惧不称,因翁有言呼使前,盘几毕识翁所言。

一诺与金重,一笑对河清。

风花不遇真赏,终古未全平。

前日青春归去,今日尊前笑语,春意满西城。

花鸟喜相对,宾主眼俱明。

平生事,千古意,两忘情。

我醉眠卿且去,扶我有门生。

窗下烟江白鸟,窗外浮云苍狗,未肯便寒盟。

从此洛阳社,休厌小车行。

隐市山林,傍家池馆,顿成佳趣。

是几番临水看云,就树揽香,诗满阑干横处。

翠径小车行花影,听一片春声人笑语。

深庭宇。

对清昼渐长,闲教鹦鹉。

芳情缓寻细数。

爱碧草平烟红自雨。

任燕来莺去,香凝翠暖,歌酒清时钟鼓。

二十四帘冰壶里,有谁在箫台犹醉舞。

吹笙侣。

倚高寒、半天风露。

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

(《咏郭令公宅》。

见《封氏闻见记》)

国朝启运星聚奎,太极夫子生濂溪。

圣远言湮开众迷,接引伊洛为航梯。

乾精神粹星端拶,纸上陈迹俱筌蹄。

南来道统坠涂泥,我考亭翁重挈提。

及肩诸子户牖低,有山突兀宫墙西。

道则高矣身颠挤,嘉禾瑞草来庭闱。

种之美也无稗荑,公尤硗硗头峙犀。

笔下绝去翰墨畦,删后既醉涂凫鹥。

三十年前塔上题,只今待漏听朝鸡。

排海摧嵩鳞屡批,肯美宫室奉妾妻。

广厦峨冠讲若稽,我欲托国谁放麑。

知公可仗为筑堤,保我子孙安烝黎。

谁贤稚老空自赍,有德与位至公齐。

言如车行是軏輗,尼山上有孤凤栖。

惟伋传道如取携,鲤与白也难之隮。

西山家学有根柢,眼中三世琮璋珪。

言行一一玩诃诋,此福如海难测蠡。

番番黄发齿且儿,倘可撰杖李蹊。

梅峰孕秀,太仙翁、咫尺元宵三夕。

盛德温温如玉粹,多少殊勋嘉绩。

两拥朱幡,独清节,高谊真难屈。

景疏堂下,台星长伴南极。

雅羡椿桂联芳,金章紫绶,拜舞欢声溢。

福备宜高仁者寿,喜占人间八十。

汉重申公,周登尚父,盛事今犹昔。

九重注想,蒲车行聘遗逸。

英雄割据裔,少年事豪俊。

名胜翻然交,仁义以身徇。

南州作吏师,西洛陪先进。

情高尚礼乐,代季见戎陈。

王师频溃遁,我愤婴疾疢。

草庐卧江汉,僚幕资才俊。

昭昭心自知,蹇蹇步不迅。

乘风忽远去,炎岭善持慎。

先君有愿怀,丈人践忠信。

相从寓衡山,时许闚墙仞。

胸中学海深,舌本词源浚。

老矣犹诗书,饥来只薇菣。

马革誓裹尸,气凛如秦蔺。

无力献庙堂,使得致忠荩。

据古论孔周,及今佐尧舜,吁嗟民多瘼,惨戚天不憗。

茕茕輤车行,遥遥渚宫殡。

治命能不渝,有子孝而顺。

天阁英游,内朝密侍,当世荣遇。

汉守分麾,尧庭请瑞,方面凭心膂。

风驰千骑,云拥双旌,向晓洞开严署。

拥朱[车番]、喜色欢声,处处竞歌来暮。

吴王旧国,今古江山秀异,人烟繁富。

甘雨车行,仁风扇动,雅称安黎庶。

棠郊成政,槐府登贤,非久定须归去。

且乘闲、孙阁长开,融尊盛举。

零陵水车风作轮,缘江夜响盘空云。

轮盘团团径三丈,水声却在风轮上。

大江日夜东北流,高岸低坼开深沟。

轮盘引水入沟去,分送高田种禾黍。

盘盘自转不用人,年年祇用修车轮。

往年比屋搜军伍,全家载下西凉府。

十家无有三家存,水车卧地多作薪。

荒田无人复愁旱,极目黄茅接长坂。

年来儿长成丁夫,旋开荒田纳官租。

官租不阙足家食,家家复藉水田力。

一车之力食十家,十家不惮勤修车。

但愿人常在家车在轴,不忧禾黍秋不熟。

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

”太子曰:“惫!

谨谢客。

”客因称曰:“今时天下安宁,四宇和平,太子方富于年。

意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邪气袭逆,中若结轖。

纷屯澹淡,嘘唏烦酲,惕惕怵怵,卧不得瞑。

虚中重听,恶闻人声,精神越渫,百病咸生。

聪明眩曜,悦怒不平。

久执不废,大命乃倾。

太子岂有是乎?

”太子曰:“谨谢客。

赖君之力,时时有之,然未至于是也”。

”客曰:“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

衣裳则杂遝曼暖,燂烁热暑。

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

故曰: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

洞房清官,命曰寒热之媒;

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

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今太子肤色靡曼,四支委随,筋骨挺解,血脉淫濯,手足堕窳;

越女侍前,齐姬奉后;

往来游醼,纵恣于曲房隐间之中。

此甘餐毒药,戏猛兽之爪牙也。

所从来者至深远,淹滞永久而不废,虽令扁鹊治内,巫咸治外,尚何及哉!

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

淹沈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

’’太子曰:“诺。

病已,请事此言。

”客曰:“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不欲闻之乎?

”太子曰:“仆愿闻之。

”客曰:“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

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

湍流遡波,又澹淡之。

其根半死半生。

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霄霆、霹雳之所感也。

朝则鹂黄、鳱鴠鸣焉,暮则羁雌、迷鸟宿焉。

独鹄晨号乎其上,鹍鸡哀鸣翔乎其下。

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

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

歌曰:‘麦秀蔪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

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

蚑、蟜、蝼、蚁闻之,柱喙而不能前。

此亦天下之至悲也,太子能强起听之乎?

”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客曰:“犓牛之腴,菜以笋蒲。

肥狗之和,冒以山肤。

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抟之不解,一啜而散。

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

熊蹯之胹,芍药之酱。

薄耆之炙,鲜鲤之鱠。

秋黄之苏,白露之茹。

兰英之酒,酌以涤口。

山梁之餐,豢豹之胎。

小飰大歠,如汤沃雪。

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强起尝之乎?

”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客曰:“钟、岱之牡,齿至之车,前似飞鸟,后类距虚。

穱麦服处,躁中烦外。

羁坚辔,附易路。

于是伯乐相其前后,王良、造父为之御,秦缺、楼季为之右。

此两人者,马佚能止之,车覆能起之。

于是使射千镒之重,争千里之逐。

此亦天下之至骏也,太子能强起乘之乎?

”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客曰:“既登景夷之台,南望荆山,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乐无有。

于是使博辩之士,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

浮游览观,乃下置酒于虞杯之宫。

连廊四注,台城层构,纷纭玄绿。

辇道邪交,黄池纡曲。

溷章、白鹭,孔鸟、鶤鹄,鵷雏、鵁鶄,翠鬣紫缨。

螭龙、德牧,邕邕群鸣。

阳鱼腾跃,奋翼振鳞。

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女桑、河柳,素叶紫茎。

苗松、豫章,条上造天。

梧桐、并阊,极望成林。

众芳芬郁,乱于五风。

从容猗靡,消息阳阴。

列坐纵酒,荡乐娱心。

景春佐酒,杜连理音。

滋味杂陈,肴糅错该。

练色娱目,流声悦耳。

于是乃发《激楚》之结风,扬郑、卫之皓乐。

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揄流波,杂杜若,蒙清尘,被兰泽,嬿服而御。

此亦天下之靡丽、皓侈、广博之乐也,太子能强起游乎?

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客曰:“将为太子驯骐骥之马,驾飞軨之舆,乘牡骏之乘。

右夏服之劲箭,左乌号之雕弓。

游涉乎云林,周驰乎兰泽,弭节乎江浔。

掩青苹,游清风。

陶阳气,荡春心。

逐狡兽,集轻禽。

于是极犬马之才,困野兽之足,穷相御之智巧,恐虎豹,慴鸷鸟。

逐马鸣镳,鱼跨麋角。

履游麕兔,蹈践麖鹿,汗流沫坠,寃伏陵窘。

无创而死者,固足充后乘矣。

此校猎之至壮也,太子能强起游乎?

”太子曰:“卜病未能也。

”然阳气见于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

客见太子有悦色,遂推而进之曰:“冥火薄天,兵车雷运,旌旗偃蹇,羽毛肃纷。

驰骋角逐,慕味争先。

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

纯粹全牺,献之公门。

太子曰:“善!

愿复闻之。

”客曰:“未既。

于是榛林深泽,烟云闇莫,兕虎并作。

毅武孔猛,袒裼身薄。

白刃磑磑,矛戟交错。

收获掌功,赏赐金帛。

掩苹肆若,为牧人席。

旨酒嘉肴,羞炰脍灸,以御宾客。

涌觞并起,动心惊耳。

诚不必悔,决绝以诺;

贞信之色,形于金石。

高歌陈唱,万岁无斁。

此真太子之所喜也,能强起而游乎?

”太子曰:“仆甚愿从,直恐为诸大夫累耳。

”然而有起色矣。

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

至则未见涛之形也,徒观水力之所到,则恤然足以骇矣。

观其所驾轶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

怳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兮,浩瀇瀁兮,慌旷旷兮。

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

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流揽无穷,归神日母。

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

或纷纭其流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临朱汜而远逝兮,中虚烦而益怠。

莫离散而发曙兮,内存心而自持。

于是澡概胸中,洒练五藏,澉澹手足,頮濯发齿。

揄弃恬怠,输写淟浊,分决狐疑,发皇耳目。

当是之时,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伛起躄,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况直眇小烦懑,酲醲病酒之徒哉!

故曰: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

”太子曰:“善,然则涛何气哉?

”客曰:“不记也。

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

江水逆流,海水上潮;

山出内云,日夜不止。

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

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

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六驾蛟龙,附从太白。

纯驰皓蜺,前后络绎。

顒顒卬卬,椐椐强强,莘莘将将。

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

訇隐匈磕,轧盘涌裔,原不可当。

观其两旁,则滂渤怫郁,闇漠感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

蹈壁冲津,穷曲随隈,逾岸出追。

遇者死,当者坏。

初发乎或围之津涯,荄轸谷分。

回翔青篾,衔枚檀桓。

弭节伍子之山,通厉骨母之场,凌赤岸,篲扶桑,横奔似雷行,诚奋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浑浑,状如奔马。

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发怒庢沓,清升逾跇,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

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

纷纷翼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

覆亏丘陵,平夷西畔。

险险戏戏,崩坏陂池,决胜乃罢。

瀄汩潺湲,披扬流洒。

横暴之极,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湲湲,蒲伏连延。

神物恠疑,不可胜言。

直使人踣焉,洄闇凄怆焉。

此天下恠异诡观也,太子能强起观之乎?

”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客曰:“将为太子奏方术之士有资略者,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

孔、老览观,孟子筹之,万不失一。

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岂欲闻之乎?

”于是太子据几而起,曰:“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

”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日落风bk々,驱车行远郊。

中心有所悲,古墓穿黄茅。

茅中狐兔窠,四面乌鸢巢。

鬼火时独出,人烟不相交。

行行近破村,一径欹还坳。

迎霜听蟋蟀,向月看蟏蛸。

翁喜客来至,客业羞厨庖。

浊醪夸泼蚁,时果仍新苞。

相劝对寒灯,呼儿爇枯梢。

性朴颇近古,其言无斗筲。

忧欢世上并,岁月途中抛。

谁知问津客,空作扬雄嘲。

君不见铜鞮观,数里城池已芜漫。

君不见h6祁宫,几重台榭亦微濛。

介马兵车全盛时,歌童舞女妖艳姿。

一代繁华皆共绝,九原唯望冢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