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

(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渔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背景

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诗人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293篇诗文

诗文推荐

绿杨眠后拕烟穗。

日长扫尽青苔地。

香断入帘风。

炉心檀烬红。

兰溪修祓禊。

上巳明朝是。

不许放春慵。

景阳临晓钟。

烟汀一抹蒹葭渚。

风亭两下荷花浦。

月色漾波浮。

波流月自留。

若耶溪上女。

两两三三去。

眉黛敛羞蛾采菱随棹歌。

彤霞出水弄幽姿。

娉婷玉面相宜。

棹歌先得一枝枝。

波上画鲸飞。

向此画堂高会,幽馥散、堪引瑶卮。

幸然逢此太平时。

不醉可无归。

软尘飞不到,过微雨、锦机张。

正荫绿池幽,交枝径窄,临水追凉。

宫妆。

盖罗障暑,泛青苹、乱舞五云裳。

迷眼红绡绛彩,翠深偷见鸳鸯。

湖光。

两岸潇湘。

风荐爽、扇摇香。

算恼人偏是,萦丝露藕,连理秋房。

涉江。

采芳旧恨,怕红衣、夜冷落横塘。

折得荷花忘却,棹歌唱入斜阳。

软尘飞不到,过微雨、锦机张。

正荫绿池幽,交枝径窄,临水追凉。

宫妆。

盖罗障暑,泛青苹、乱舞五云裳。

迷眼红绡绛彩翠深偷见鸳鸯。

湖光。

两岸潇湘。

风荐爽、扇摇香。

算恼人偏是,萦丝露藕,连理秋房。

涉江。

采芳旧恨,怕红衣、夜冷落横塘。

折得荷花忘却,棹歌唱入斜阳。

百步桥南解缆初,香醪五木隔年储,不须合路寻鱼鲊,但向分湖问蟹胥。

太湖茫茫水拍天,吴侬只惯夜行船。

《竹枝》歌罢灯将灭,风雨潇潇人未

淮岸。

向晚。

圆荷向背,芙蓉深浅。

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

难分花与面。

采多渐觉轻船满。

呼归伴。

急桨烟村远。

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

曲终人不见。

瑶妃香透袜冷。

伫立青铜镜。

玉骨清无汗,亭亭碧波千顷。

云水摇扇影。

炎天永。

一国清凉境。

晚妆靓。

微酣不语,风流幽恨谁省。

沙鸥少事,看到睡鸳双醒。

兰棹歌遥隔浦应。

催暝。

藕丝萦断归艇。

戗金砚匣衍波笺,日坐春风小阁前。

镂管簪花书小字,把郎诗学鲁?

编。

金衣楚雀白?

鸡,不住裴公岛上啼。

白马未嘶云屋外,红船先渡板桥西。

忆昔吏锦城,寄隐云水乡。

萧散不任事,上官容我在狂。

短篷漾空明,舞棹歌沧浪。

会心多胜友,一举累十觞。

芳春乐事饶,飞幰集宝坊。

意行无定在,有花即相羊。

马蹄穿夜市,奚奴背诗囊。

三几年炊黍,旧游想微茫,谁知涪江宾,侧翅不得翔。

醉饮无与和,三欢热中肠。

雨晴好风景,轻舆便晚凉。

乱絮扑晚霭,牡丹泫残粧。

春物能几何,营巢燕飞忙。

茶事迫榆火,饧胶催粥香。

我本乐烟霞,失身缚簪裳。

官曹幸云冷,诗债可不偿。

锦城未即去,十景兹难忘。

安能窘边幅,低头甘锁韁。

升沈自天分,矫情恐有妨。

借白我玉壶,为君歌慨慷。

棹歌发江潭。

采莲渡湘南。

宜须闲隐处。

舟浦予自谙。

罗衣织成带。

堕马碧玉篸。

但令舟楫渡。

宁计路崭嵌。

香漠漠。

低卷水风池阁。

玉腕笼纱金半约。

睡浓团扇落。

雨后凉生云薄。

女伴棹歌声乐。

采得双莲迎笑剥。

柳阴多处泊。

西湖十里孤山路。

犹记荷花处。

翠茎红蕊最关情。

不是薰风、吹得晚来晴。

而今老去丹青底。

醉腻娇相倚。

棹歌声缓采香归。

如梦如酲、新月照涟漪。

浦口莲香夜不收。

水边风里欲生秋。

棹歌声细不惊鸥。

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

可堪题叶寄东楼。

红粉佳人白玉杯。

木兰船稳棹歌催。

绿荷风里笑声来。

细雨轻烟笼草树。

斜桥曲水绕楼台。

夕阳高处画屏开。

泉江三遇昌阳节。

棹歌还向中流发。

急桨更轻绕轻桡。

看谁夺得标。

明年归紫淦。

尚忆舟同泛。

应有旧双鬟,能讴菩萨蛮。

劝郎莫饮黄支犀,劝郎莫听花冠鸡。

闻琴桥东海月上,乌夜村边开始乌末啼。

妾家白苹洲,随风作乡土;

弄篙如弄铖,不曾拈一缕。

四月鱼苗风,随君到巴东;

十月洗河水;

送君发扬子。

扬子波势恶,无风浪亦作;

江深得鱼难,鹧鸶充餻臛。

生子若凫雏,穿江复入湖;

长时剪荷叶,与儿作衣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