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的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用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言绝句体裁较小,意象必须集中,必须使读者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这首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诗人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尽在不言之中了。
太湖三山口,吴王在时道。
寂寞千载心,无人见春草。
谁识缄怨者,持此伤怀抱。
孤舟畏狂风,一点宿烟岛。
望所思兮若何,月荡漾兮空波。
云离离兮北断,鸿眇眇兮南多。
身去兮天畔,心折兮湖岸。
春风胡为兮塞路,使我归梦兮撩乱。
夜半幽梦中,扁舟似凫跃。
晓来到何许,俄倚包山脚。
三百六十丈,攒空利如削。
遐瞻但徙倚,欲上先矍铄。
浓露湿莎裳,浅泉渐草屩。
行行未一里,节境转寂寞。
静径侵泬寥,仙扉傍岩崿。
松声正凊绝,海日方照灼。
欻临幽虚天,万想皆摆落。
坛灵有芝菌,殿圣无鸟雀。
琼帏自回旋,锦旌空粲错。
鼎气为龙虎,香烟混丹雘.凝看出次云,默听语时鹤。
绿书不可注,云笈应无钥。
晴来鸟思喜,崦里花光弱。
天籁如击琴,泉声似摐铎。
清斋洞前院,敢负玄科约。
空中悉羽章,地上皆灵药。
金醴可酣畅,玉豉堪咀嚼。
存心服燕胎,叩齿读龙蹻.福地七十二,兹焉永堪托。
在兽乏虎貙,于虫不毒蠚。
尝闻择骨录,仙志非可作。
绿肠既朱髓,青肝复紫络。
伊余乏此相,天与形貌恶。
每嗟原宪瘇,常苦齐侯疟。
终然合委顿,刚亦慕寥廓。
三茅亦常住,竟与珪组薄。
欲问包山神,来赊少岩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