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行香子·秋入鸣皋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

挂衣冠、初脱尘劳。

窗间岩岫,看尽昏朝。

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

醉模糊、信手挥毫。

等闲陶写,问甚风骚。

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赏析

这是一首堪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相媲美,表现辞官归隐,陶醉于自然佳趣,把酒当歌,逍遥自在,生活优然闲适,心情超然物外的好词,历来为词论家所推崇。

  上片以景语起:“秋入鸣皋,爽气飘萧”,八字画出一幅山中秋日图。“鸣皋”,指古老的鸣皋山(在河南嵩县东北,传说古有鹤鸣于此,故曰鸣皋山)。秋天来到了古老的鸣皋山,秋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挂衣冠,初脱尘劳”,词人刚刚从沉闷、压抑的官场生活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面对秋日山中舒爽怡人的自然景象,怎能不心情愉悦?

  “初脱尘劳”写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归隐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写词人凭窗远眺,由朝至暮,又由暮至朝,看尽了峰恋叠嶂的明暗变化。这里不仅是写山,更是衬人。词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是非常细致入微,凝神专注。正是因为他“看尽昏朝”所以才有了“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的感悟。沉沉的黑夜,山影模模糊糊,所以此时看山,感觉山很低;而至天晴,山色明朗,历历在目,又如在眼前;清晨,晨曦微露,曙光初现,又觉山峰高耸入云,巍峨直立,给人以高感。清代况周颐怀为这三句“尤传山之神,非入山甚深,知山之真者,未易道得”。想古今中外写山之句,也确实未有能出其右者。下片转入写人,是词人自我形象的描摹。他闲适自得,遇村辄饮。“醉模糊”形象地写出了词人饮酒后的醉态,他放高不羁,毫无拘束,纵横骋才,“信手挥毫”;他才不管什么功名利禄,意到笔到,言情言志,只为抒发情怀,并不为什么风骚之旨。“乐因循”表现词人心性的率真自然,“能潦倒”表明心迹淡泊名利:“也消摇(即逍遥)”表达出对闲适生活自得其乐,乐此不疲的生活态度。

  就艺术特色而言,此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且用词精妙,凝炼自然,如上片“夜山低”三句,下片“乐”“能”“也”三字,均是如此,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多锤炼,仔细体味,真是意境悠远,也使读者看出了词人的匠心独运。

  词作者许古,是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居后所作,也是他潇洒闲适,不拘形运的个性的真实写照。

诗人简介

许古(1157-1230)金代文学家。字道真,河间(今属河北)人,明昌五年(1194)进士。宣宗朝自左拾遗拜临察御史,以直言极谏得罪,两度削秩。哀宗立,召为补阙,迁右司谏。致仕,居伊阳(今河南嵩县)。正大七年卒,年七十四。► 2篇诗文

诗文推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以柳堤边舞,黄莺树上鸣。

瞿昙真实相,历历在而今。

谁言入灭向双林。

风樵若耶路,霜橘洞庭秋。

夏蟹新中食,初菘脆入虀。

帝怜守土旧时臣,添赐春光入酒尊。

瘦藤枝,乌律卒。

入草寻人,揣空出骨。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贬向无生国。

临池濯吾足,汲水濯吾缨。

尘埃一谢去,神与体俱清。

月明渐映檐东出,置枕东床夜萧瑟。

更无俗物败人意,唯有清风入吾室。

遇风仙,心开悟,骋颠狂。

黜妻屏子便迎祥。

逍遥坦荡,恣情吟咏谩成章。

就中行化觅知友,同共闻香。

烹丹鼎,下丹结,中丹热,大丹凉。

不须炼白更烧黄。

自然玉性,万般霞彩射人光。

上丹霄,去住蓬岛,永永

高楼月,倒景入阑干。

人眠绮窗影,月在青云端。

相攀不可得,空成帘幕寒。

三入承明不知举,看人门下放门生。

一尘起,大地收。

一叶落,天下秋。

甲巳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指地指天,草贼大败。

入草求人,聊展三拜。

秋近草虫乱,夜遥霜月低。

人笑鹁鸠拙,勃鸠自不拙。

两茎柴子上,一生打得彻。

打刀须是并州铁。

体之湛存,潮缩海门。

用之亡痕,春入华根。

光明射珊瑚之魂,波澜派崑崙之源。

影动非幡,声扬度垣。

入峡路盘深地底,出泷船下半天中。

峨眉多雨雅江秋,溢岸清波入郡流。

枭鸣社旁树,盗发冢中金。

父天不可嗔,夫君不宜怨。

要知古圣贤,贵在素贫贱。

父常煮字不成饭,夫常织文不成绢,衣粗布衣齕藜苋。

去耕原上田,往种陌上桑。

穫云秋穗重,缲雪春丝长。

汝温汝饱官征忙,翁出校书为汝偿。

春风汶水温,晓日徂徕寒。

之子衔病归,请予闻一言。

予知去病术,为子陈大端。

予尝学圣人,试将道比论。

道病非一日,善翳惟孔韩。

常罚绝于周,孔笔诛其奸。

春秋十二经。

王道复全完。

佛老炽于唐,韩刀断其根。

原道千馀言,生民复眠餐。

道病由有弊,邪伪容其间。

身病由有隙,风邪来相干。

子欲治斯道,绝敞道乃存。

子欲治子身,杜隙身乃安。

此理近古翳,吾言有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