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注释

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元:原,本来。

空翠:指山间岚气。

赏析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不详,只能判断其写于初冬时节,为作者山行时有感而作。

诗人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99篇诗文

诗文推荐

高山如高人,可仰不可亵。

山中老锄犁,山前走车辙。

终日对孱颜,如目不见睫。

高人与高山,千里风期接。

妙思入青冥,毫端寄明灭。

况复簿领中,见此寒岌页。

悠然境意会,刍豢端自悦。

手板亦何为,趋势走背汗浃。

从渠且倒持,吾自支吾颊。

触烟入溪口,岸岸唯柽栎。

其中尽碧流,十里不通屐。

出林山始转,绝径缘峭壁。

把藤借行势,侧足凭石脉。

gS牙断行处,光滑猿猱迹。

忽然风景异,乃到神仙宅。

天晴茅屋头,残云蒸气白。

隔窗梳发声,久立闻吹笛。

抱琴出门来,不顾人间客。

山院不洒扫,四时自虚寂。

落叶埋长松,出地才数尺。

曾读上清经,知注长生籍。

愿示不死方,何山有琼液。

山樵夏斩樗栎枝,受昼日炙兼风吹。

天寒岁晚见功用,春透肝鬲连腰肢。

一室暖香胜桦烛,破衲纫缝针线续。

床头翁子新篘成,翁媪分虀小筵席。

山家此乐无厌时,何须玉笋扶金卮。

我亦平生知此味,今年此味奇更奇。

山中低厂编错薪,不知山外飞氛尘。

一尘一窝榾柮老稚均,此时痛快出苦辛。

莫忘九疑山上侣。

住在山中,白石清泉处。

好与长年沾雨露。

灵根下遣蟠虬护。

青青九节长如许。

早晚成花,教见薰风度。

十二节添须记取。

千年一节从头数。

噫,山中之乐兮,与猿鹤兮同游。

幸儋石之有储,奚斗升之复求。

云冥冥,雷阗阗。

横玉转,流珠乾。

灵龟入我梦,谓君当旋。

既穷海壖之炎天,当饮山中之流泉。

山中行,移步放教轻。

无别意,恐他幽鸟惊。

白发四老人,何曾在商颜。

烦君纸上影,照我胸中山。

山中亦何有,木老土石顽。

正赖天日光,涧谷纷斓斑。

我心空无物,斯文定何间。

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

君归岭北初逢雪,我亦江南五见春。

寄语风流王武子,三人俱是识山人。

虎叩门,山风枭枭吹黄昏。

编蓬为户邻虎穴,敢於虎口寄浮生。

干戈时有人相食,吏猛於虎角而翼。

虎叩门,不敢入,使我怆恻长叹息。

衣服田方无内客,一入庐云断消息。

应为山中胜概偏,惠持惠远多踪迹。

寻阳有个虚舟子,相忆由来无一事。

江边月色到岩前,此际心情必相似。

似不似,寄数字。

客窗曾剪灯花弄。

谁教来去如春梦。

冷落旧梅台。

小桃相次开。

人间春易老。

只有山中好。

闲却槿花篱。

莫教溪外知。

寿岩老人宋都督,不肯新朝食周粟。

水晶国里七宝山,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黄石眠怒虎,圯上传书曾有语。

归来牧羊寻赤松,万年枝上盘冬龙。

冬龙万年与石斗,老人一杯持自寿。

炼石未补天南孔,坐见瀛洲生软红。

呜呼寿岩之人兮元不死,南斗化石齐崆峒。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老子百般足,无事可闲忧。

几年思返林壑,今日愿方酬。

潦倒戏衫舞袖,郎讲门槌拍板,端的这回收。

日月两浮毂,身世一虚舟。

想鹪鹩,与鸿鹄,不相谋。

惊鳞万里深逝,谁肯更吞钩。

醉则北窗高卧,醒则南园行乐,莫莫更悠悠。

云在山中谷,月在水中洲。

青螺江上梅花暮。

有姑射、神仙侣。

剩把明珠倾满斛。

老仙源委,玉妃风韵,真是欺蛮素。

彩鸾齐跨山中去。

浑似天台旧时路。

试问风流春几许。

芳心嫩叶,如今时候,好景才三五。

若古兮多奇,御夏兮高明。

蹇千山兮在下,石吐泉兮泠泠。

采新果兮半熟,被疏絺兮全轻。

非老子兮孰悟,亦晋人兮予盟。

风来南兮洗琴,棋落落兮争声。

心有官兮自玉,天相知兮同醒。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耡耰。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似偷。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雪峰禅,无星子,只见升堂打鼓。

赚得大众上来,近日山中有虎。

长至令晨,颠言倒语。

桂树兮团栾,篱菊兮可采。

石磊磊兮沿荔,雁嗷嗷兮离叆。

人心悽兮易凉,时令迁兮谁縡。

揽古昔兮自怅,视彭殇兮何待。

吁嗟秋兮,不以悲而能轻,不以愁而为怠。

若得意兮骚者,酒淋骚兮如海。

木蔌蔌兮皆冬,汛山林兮迎雪。

匠此妙兮磅礴,信天人兮豪杰。

当是时雁分黯淡之云,花弄扶疏之月。

酒涉隽兮少对,诗造微兮自悦。

天山兮谁饥,蔡州兮谁决。

眇斯人兮毋作,雪霏霏兮空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