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注释

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元:原,本来。

空翠:指山间岚气。

赏析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不详,只能判断其写于初冬时节,为作者山行时有感而作。

诗人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99篇诗文

诗文推荐

八裔皆水,此一会同。

沄沄天墟,洞荡洪濛。

至哉维坎,不有斯功。

所秩伊何,黄流山中。

一犁初卸。

息影斜阳下。

角上汉书何不挂。

老子近来慵跨。

烟村草树离离。

卧看流水忘归。

莫饮山中清味,怕教洗耳人知。

忆曾款竹憩神舆,赓赋传抄倦小胥。

偶复缘云寻胜践,忽惊响屐慰逃虚。

卜邻拟营环堵,饱饭何当共趁墟。

浮世升深何足计,得如一室静翻书。

我是胶西旧使君。

此山仍合与君分。

故应窃比山中相,时作新诗寄白云。

已是三堪乐,更是百无忧。

山朋溪友呼酒,互劝复争酬。

钓水肥鲜鳊鳜,采树甘鲜梨栗,罢稏一齐收。

树底飞罢盖,溪上放轻舟。

笑鸱夷,名已谢,利还谋。

蜗蝇些小头角,何事被渠钩。

春际鹭翻蝶舞,秋际猿啼鹤唳,物我共悠悠。

倚棹明当发,归梦落三洲。

天上飞鸟,问谁遣、东生西没。

明镜里、朝为青鬓,暮为华发。

弱水蓬莱三万里,梦魂不到金银阙。

更几人、能有谢家山,飞仙骨。

山鸟,林花发。

玉杯冷,秋云滑。

彭殇共一醉,不争毫末。

鞭石何年沧海过,三山只是尊中物。

暂放教、老子据胡床,邀明月。

地上断无秦世草,山中犹读汉时书。

儿童便读山中记,老大才登记裹山。

桂树兮团栾,篱菊兮可采。

石磊磊兮沿荔,雁嗷嗷兮离叆。

人心悽兮易凉,时令迁兮谁縡。

揽古昔兮自怅,视彭殇兮何待。

吁嗟秋兮,不以悲而能轻,不以愁而为怠。

若得意兮骚者,酒淋骚兮如海。

楚巫醉兮君不留,春风起兮木兰舟。

弭余楫兮饮君酒,君既不顾兮驾龙以出游。

凌九江兮勒沧海,万龙舞兮百灵会。

君孔乐兮我思君,望君故居兮其上片云。

水沦沦兮石碌碌,空祠草长兮风雨入君屋。

山中春兮鸟鸣悲,明月皎皎兮中夜来。

白沙浥夜雨,苍松弄朝日。

清风满行路,駸駸能上能下蹄疾。

溪声静如漱,岚翠浓欲滴。

我岂山中僧,前身饱游历。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诃诃诃,栖岩老法师,寄我牧牛颂。

我是人间百岁人,今朝却作婴儿弄。

堪笑其间有一牛,满身变白尾犹黑。

想君不是上上根,教人费尽閒心力。

我昔有一牛,其毛元自白。

如今牛已无,欲求不可得。

蓑笠与鞭绳,同时皆弃掷。

身心无住著,冷坐溪边石。

却问山中人,閒寻牧牛客。

木蔌蔌兮皆冬,汛山林兮迎雪。

匠此妙兮磅礴,信天人兮豪杰。

当是时雁分黯淡之云,花弄扶疏之月。

酒涉隽兮少对,诗造微兮自悦。

天山兮谁饥,蔡州兮谁决。

眇斯人兮毋作,雪霏霏兮空洁。

客窗曾剪灯花弄。

谁教来去如春梦。

冷落旧梅台。

小桃相次开。

人间春易老。

只有山中好。

闲却槿花篱。

莫教溪外知。

君不见宣和艮岳绿萼梅,百花魁中此为魁。

绛霄灯火不终夕,剪为荆薪燬为灰。

又不见驻跸钱塘开聚景,此梅又花天宠幸。

江神不才马飞渡,踏碎禁地花无影。

两地百五十年余,花与国都相有无。

谁知造物不尽意,尚留人间一种癯。

山中佳人清似水,放开吟饕嚼花髓。

我未见花得见诗,见诗便与花相似。

且闻九月花已芳,奇观到眼诗为忙。

腊前年后是正候,忽为秋光岂其常。

大庾岭头炎瘴地,年年早开不为异。

四明相去数千里,不应早花亦如此。

吁嗟地气如车轮,自南而北知几春。

如今所见到草木,不独飞鸟啼天津。

梅乎梅乎本清绝,花如白玉枝如铁。

矫矫胡为心亦随,不念从前傲霜雪。

唐苑九月夸梨花,鹤林九月艳杜鹃。

我欲梅根一酹酒,谨勿与彼争取非时妍。

翦翦春水出万壑,和春带出芳丛。

谁分弱水洗尘红。

低回金叵罗,约略玉玲珑。

昨夜洞庭云一片,朗吟飞过天风。

戏将瑶草散虚空。

灵根何处觅,只在此山中。

新诗不但不饶侬,便恐除何立下风。

每与胜谈千古事。

不知推拔尽炉红。

生儿底巧翁何恨,得子销愁我未穷。

剩欲苛留老三迳,念渠何罪亦山中。

高山如高人,可仰不可亵。

山中老锄犁,山前走车辙。

终日对孱颜,如目不见睫。

高人与高山,千里风期接。

妙思入青冥,毫端寄明灭。

况复簿领中,见此寒岌页。

悠然境意会,刍豢端自悦。

手板亦何为,趋势走背汗浃。

从渠且倒持,吾自支吾颊。

杖锡山中深,与世绝往学。

从来称是仙圣窟,虎暴不得奸其间。

今年山神大失职,虎来山前搏人食。

传闻此义我亦怪,历问更为居者惜。

杖锡山中民,犷健疏农耕。

老稚为樵壮为猎,朝朝暮暮山中行。

山獐野雉收当粮,天寒果熟霜狸香。

腰弓度垅矢插房,黄茅覆溪机半张。

鸟啼犬奔风箭急,机鸣未发且前立。

平生闻虎不识面,颠倒穷途忽相及。

惊呼顿迅声渐微,妻儿骇呀不即归。

循踪走至设机处,但有血渍斓斑衣。

呜呼哀哉乎,此民良足悲。

呜呼嗟哉乎,此事不足疑。

吾闻以毒殃物者,物亦以毒殃其身,我不敢以尔为仁。

以饵钩物者,物亦钩尔以为饵,我不敢以尔为智。

杖锡山,山绝深,无虎不必古,有虎不必今。

天生此物居山林,有虎无虎视尔心。

但令尔心无干戈,虎居深山奈尔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