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赏析

作品赏析

★①《南史》:“阴铿,字子坚。五岁能诵赋,日千言。及长,尤善五言诗。”★②《晋书》:“张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归。”----------------------【顾注】天宝三载三月,白自翰林放归。四载,白在齐州,公与同游历下,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是也。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⑤,携手日同行⑥。  (首叙待白交情。共被同行,所谓如弟兄也。) ①《宋书》:谢灵运云:“每对惠连,辄得佳句。”②《汉书·吴王传》:往往而有。《南史》:武威阴铿,字子坚,五岁能诵赋日千言。及长,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③《论语疏》:“颛臾主祭蒙山。”山在东,故曰东蒙。【鹤注】《唐志》:蒙山在沂州新泰县。沂与兖州为邻,公在兖,故云东蒙客。④《韩诗外传》:“使两国相亲如弟兄。”⑤《世说》:朱百年就孔思远宿,饮酒醉眠。汉姜肱兄弟,同被而寝。晋祖逖、刘琨情好绸缨,共被同寝。⑥《诗》:“携手同行”。  更想幽期处①,还寻北郭生②。入门高兴发③,侍立小童清④。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⑥。  (次叙同寻隐居。更想、还寻,叙途中也。人门、侍立,造范居也。落景、屯云,则留连至晚矣。)  ①丁督护诗:“幽期济河梁。”谢灵运诗:“平生协幽期。”②《高士传》:楚聘北郭先生,妇曰:“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遂辞聘。《后汉书》:汝南廖扶,绝志世外,不应辟召,时号北郭先生。【钱笺】太白集《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诗云:“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此云“来寻北郭生”,即其人也。【鹤注】范居任城北郭,非兖州北郭。③《曲礼》:“客人门而左。”殷仲文诗:“能使高兴尽。”④《家语》:“升堂侍立。”《庄子》:黄帝遇牧马童子,问涂焉。黄帝曰:“异哉小童!”《杜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⑤梁元帝《纂要》:“晚照谓之落景。”卢思道诗:“落景照长亭。”⑥《列子》:“望之若屯云焉。”袁孝若《诸葛孔明论》:“古城荒毁,难可修复。”  向来吟《橘颂》①,谁与讨莼羹②?不愿论簪笏③,悠悠沧海情④。  (末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也。橘药,秋时物品。沧海近齐,有神仙在焉。此章前二段各六句,后段四句收。)  ①《杜臆》:《橘颂》以受命不迁,行比伯夷。颂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②《晋书》:张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鲙,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羇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③江总诗:“暂笏奉周行。”【邵注】“冠簪手笏,贵者之服。④李陵诗:“悠悠清川水。”吾丘寿王论:“东越沧海。” -----------仇兆鳌 《杜诗详注》-----------

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与李白的《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同时,可互相参照。仇兆鳌《杜诗详注》:天宝三载三月,白自翰林放归。四载,白在齐州,公与同游历下,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是也。

  《一个人的史诗》一书中这样记载了李白和杜甫同游的情形: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杜甫在齐州、临邑访友小住至初秋,又到兖州(这个时候已改称鲁郡,李白家居于此)拜访李白,并结伴同游。这一年,李白四十五岁,杜甫三十四岁。……在某个秋日无风的日子,迎着南归的雁鸣,两人骑马往鲁城的城北郭外,去拜望一位隐士范十。所谓范十,应该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间一种亲热的称呼,就如同称呼杜甫为杜二,称呼李白为李十二一样,只是简略的喊出对方在族中同辈排行里的位置。出了城北,秋草丰茂,路径迷离,走不多远,纵马急驰在前面的李白就迷了路,一头钻到了苍耳丛中去,粘了一身的苍耳,结果到了范十家门口时,狼狈的情形竟然让主人都不敢认了。李白在酒桌上和杜甫范十豪饮的时候,随口吟出的苍耳诗里,满是得意和自嘲,能够让人感觉到这次访友的轻松和惬意。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281篇诗文

诗文推荐

十一十二,无处回避。

十四十五,充塞寰宇。

者边那边,或去或住。

一箭上红心,黄金如粪土。

新符旧历。

交割新年余七日。

谁识春华。

元住东川太守家。

一年一曲。

拟尽形容无可祝。

愿似庭梅。

长向春风伴斗魁。

白衣拜相,平地登仙。

是不知有,别无秘传。

锦镜浓妆十样花,练拖寒瀑挂苍崖。

无宾主句全机露,见得分明眼著砂。

依亡妙尽,犹隔天涯。

夺取黄梅无底钵,且教卢老去担柴。

坤德直方,博厚无疆。

秉险得一,静而有常。

实藏以发,乃育百昌。

肃祗禅祭,锡祉穰穰。

雪底黄精与不疏。

猗兴明坛,右平左墄。

冕服斯皇,玉佩有节。

陟降惟寅,匪徐匪疾。

式崇大祀,礼文咸秩。

槿篱护药才通径,竹笕通泉白遍春。

不期而会,不约而同。

晴光烁烁,和气融融。

际遇两朝圣主,中兴徽庙禅丛。

良田天锡平如砥,坐对灵苗岁岁丰。

默学少林,静全本心。

幽灵绝待,虚明自任。

玉线金鍼世家事,鸾胶凤弦山水音。

随方善应,不用相寻。

首白蠲租,宽博其模。

大公靡私,匪畏匪拘。

春风汶水温,晓日徂徕寒。

之子衔病归,请予闻一言。

予知去病术,为子陈大端。

予尝学圣人,试将道比论。

道病非一日,善翳惟孔韩。

常罚绝于周,孔笔诛其奸。

春秋十二经。

王道复全完。

佛老炽于唐,韩刀断其根。

原道千馀言,生民复眠餐。

道病由有弊,邪伪容其间。

身病由有隙,风邪来相干。

子欲治斯道,绝敞道乃存。

子欲治子身,杜隙身乃安。

此理近古翳,吾言有本原。

龟峰深处隐,岩壑静、万尘空。

任一路白云,山童休扫,却似崆峒。

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

旋采生枝带叶,微煎石鼎团龙。

从容。

吟啸百年翁。

行乐少扶筇。

向镜水传心,柴桑袖手,门掩清风。

如何晋人去后,好林泉、都在夕阳中。

禅外更无今古,醉归明月千松。

十步宫香出绣帘。

恼人帘底月纤纤。

五花骄马垂杨渡,孤负仙郎侧帽檐。

秋澹澹,酒厌厌。

新诗和恨入香奁。

相思恰似鸳鸯锦,一夜新凉一夜

正好睡时行十里,不交谈处饮三杯。

归依众,梵行四威仪。

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

永灭世间痴。

烟漠漠。

醉里看春都错。

过了清明迟一著。

牡丹重约摸。

晓日渐明檐角。

天与芳辰难却。

驻得韶华元有药。

桃源谁共约。

形名未立,腾兆未分。

全无巴鼻,彻底浑仑。

腕弱复低举。

身轻由回纵。

可谓写自欢。

方与心期共。

沧溟深,未必深。

须弥险,未必险。

衲僧家险岩机不可挨,深密心不可察。

拄杖子忍俊不禁,试与探测看。

深无半寸,平如镜面。

浩大雷声,全无雨点。

只好深云龟六藏,佛眼迷踪寻不见。

寻得见,瑞岩点一杯茶,徐徐向伊道,日暮穷途,家乡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