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译文二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⑴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⑵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⑶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

⑷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⑸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036篇诗文

诗文推荐

风林曾语别,王舍此相逢。

净月常涵水,孤云易去峰。

供缘宾阁饮,耳界帝城钟,却举当年话,无言促麈松。

白藏应节,天高气清。

岁功既阜,庶类收成。

万方静谧,九土和平。

馨香是荐,受祚聪明。

帝说于兑。

执矩固司藏。

百川收潦。

精景应金方。

妙出名象,非心非相。

混融古今,是相是心。

发白晓霜厚,眼寒秋水深。

寄语山形拄杖子,大家相伴做丛林。

荔枝已成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嘉树离披。

榆关命宾鸟。

夜月如霜。

金风方袅袅。

复土初。

明旌下储胥。

回虚仗,箫笳互奏,旌旆随驱。

岂知飚御在蓬壶。

道萦纡。

风日惨、六马踌躇。

留恨满山隅。

不堪回首,翠柏已扶疏。

帝城渐迩,愁雾锁天衢。

公卿百辟,鳞集云敷。

迓龙舆。

端门辟,金碧凌虚。

此时远帝都。

严清庙,入空时升,文物灿烂极嘉娱。

配三宗,号称神,古所无。

帝德协庙虞。

九歌毕奏斐然殊。

会轩朱。

神具燕喜,锡福集皇居。

更千万祀,佑启邦图。

老穷无赖事成丛。

短发自蓬松。

坐想帝城当日,万花绣出天宫。

几时临赋,深浮绿蚁,缓唱黄钟。

莫获追陪胜赏,虚烦恼乱衰翁。

发白齿豁,鼻垂口阔。

坐冷月依依,气清秋漠漠。

离微出入门开,正偏往来机活。

双碧耆婆眼有神,分明百草头边药。

襄阳是小地。

寿阳非帝城。

今日中兴乐。

遥冶在上京。

发白而老,面黄仍病。

穷地水火风之根,得见闻觉知之柄。

一气专柔,诸尘善应。

魏自而良,橘陈而令。

尽大地药了调和之治方,满虚空身识起来之缘性。

松老皮皴,竹癯节棱。

发白远山雪,心明长夜灯。

回机历历,随用腾腾。

因缘妙触初无碍,个是玲珑岩下僧。

心空月高,发白雪饶。

气吞百川兮其口如海,浪卷万里兮其舌翻潮。

一句直指,三乘独超。

忽雷破蛰起平地,赤脚踏虹登九霄。

影草笑无术,烂柯知有樵。

朱栏控带青璧烟,碧峰浮出丹枫颠。

东方铃铎西方磬,轻霞淡照横江天。

南厓高,北厓俯,群峰奔走如龙虎。

千寻巨石连空来,断处曾经巨灵斧。

天池阔,汤谷长,秋虹万里横苍茫。

渔舟尾挂金连环,鸳鸯飞出蒹葭霜。

浔阳潮有无,白帝在何处?

回望吴天雁,南翔又西翥。

孤帆远映青空来,绿树横分半江去。

重沙复岸束复张,鲸鳄横斜失依据。

海月缘沙生,珠子随潮来。

残阳尚悬壁,素魄先临台。

仙家瑶草九月寒,远公石上三花开。

燕子矶头饮牛客,偶来莫使世人猜。

青山对酒谁为主,惟有箫声晚自哀。

发白面黄,鼻直口方。

云水精神老,丛林气味长。

青蛇露时星烂烂,白鸟没处烟苍苍。

印空有据,印泥成章。

家家门前柏树子,岂独赵州能对扬。

西风先自无消息,忽上青林报秋色。

天高月明露泥泥,团扇已从蛛网织。

蛩螿何苦不自聊,入我夜床鸣唧唧。

似言冰雪催授衣,今者不乐君发白。

春深花落病在床,永夏过眼等虚掷。

卷帘昨暮得新凉,空堂呼灯照几席。

岂无熟书试一读,欲似平生不相识。

今日明日相寻来,百年青天过鸟翼。

夜阑叹息仰屋梁,废弃寝膳思无益。

吾徒奈何纵嫚游,君不见禹重寸阴轻尺璧。

偏中正,海云依约神山顶。

归人鬓发白垂丝,羞对秦台寒照影。

寒食飞红满帝城。

慈乌相对立,柳青青。

玉阶端笏细陈情。

天恩许,春尽可还京。

鹊报倚门人。

安舆扶上了,更亲擎。

看花携乐缓行程。

争迎处,堂下拜公卿。

遣作岭头使,似戍玉门关。

来时送者,举酒珍重祝身安。

街畔小儿拍笑,马上是翁矍铄,头与璧俱还。

何处得仙诀,发白颊犹丹。

屋茅破,篱菊瘦,架签残。

老夫自计甚审,忙定不如闲。

客难扬雄拓落,友笑王良来往,面汗背芒寒。

再拜谢不敏,早晚乞还山。

马上郎君出帝城,琼林宴里记相迎。

吴山吴水新迎送,学唱《阳关》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