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民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无纵诡随,以谨无良。

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

惠此中国,以为民逑。

无纵诡随,以谨惛怓。

式遏寇虐,无俾民忧。

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

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无纵诡随,以谨罔极。

式遏寇虐,无俾作慝。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

惠此中国,俾民忧泄。

无纵诡随,以谨丑厉。

式遏寇虐,无俾正败。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

惠此中国,国无有残。

无纵诡随,以谨缱绻。

式遏寇虐,无俾正反。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译文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舒服。爱护京师老百姓,国家安定无残酷。诡诈欺骗莫纵任,小人巴结别疏忽。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政权遭颠覆。衷心爱戴您君王,大力劝谏为帮助。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安康。爱护京城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小人行不良。掠夺暴行应制止,不怕坏人手段强。远近人民都爱护,安我国家保我王。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休息。爱护京城老百姓,可使人民聚一起。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歹人起奸计。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人民添忧戚。不弃前功更努力,为使君王得福气。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喘口气。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天下四方地。诡诈欺骗莫纵容,反覆小人须警惕。掠夺暴行应制止,莫让邪恶得兴起。仪容举止要谨慎,亲近贤德正自己。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歇一歇。爱护京师老百姓,人民忧愁得发泄。诡诈欺骗莫纵任,警惕丑恶防奸邪。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国政变恶劣。您虽年轻经历浅,作用巨大很特别。

注释

1.止:语气词。

2.汔(qì):庶几。康:安康,安居。

3.惠:爱。中国: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也就是“王畿”,相对于四方诸侯国而言。

4.绥(suí):安。

5.纵:放纵。诡随:诡诈欺骗。

6.谨:指谨慎提防。

7.式:发语词。寇虐:残害掠夺。

8.憯(cǎn):曾,乃。

9.柔:爱抚。能:亲善。

10.逑(qiú):聚合。

11.惛(hūn)怓(náo):喧嚷争吵。

12.俾(bǐ):使。

13.尔:指在位者。劳:劳绩,功劳。

14.休:美,此指利益。

15.罔(wǎng)极:没有准则,没有法纪。

16.慝(tè):恶。

17.愒(qì):休息。

18.丑厉:恶人。

19.正:通“政”。

20.戎:你,指在位者。小子:年轻人。

21.式:作用。

22.缱(qiǎn)绻(quǎn):固结不解,指统治者内部纠纷。

23.正反:政治颠倒。

24.玉女(rǔ):爱汝。玉,此作动词,像爱玉那样地宝爱;女,汝。

25.是用:是以,因此。

赏析

《大雅·民劳》一诗,朱熹《诗集传》以为“乃同列相戒之词耳,未必专为刺王而发”。严粲《诗缉》也说:“旧说以此诗‘戎虽小子’及《板》诗‘小子’皆指王。小子,非君臣之辞,今不从。二诗皆戒责同僚,故称小子耳。”朱熹等宋代经学家每不从汉儒之说,自立新义,时有创见,但涉及君臣关系问题,却反而比汉儒保守。其实,正如范处义《诗补传》所说:“古者君臣相尔女(汝),本示亲爱。小子,则年少之通称。故周之《颂》《诗》《诰》《命》,皆屡称‘小子’,不以为嫌。是诗及《板》《抑》以厉王为‘小子’,意其及位不久,年尚少,已昏乱如此。故《抑》又谓‘未知臧否’,则其年少可知矣。穆公谓王虽小子,而用事甚广,不可忽也。”朱、严之说实不足为训。

  此篇共五章,每章十句,均为标准的四言句,句式整齐,结构谨严。各章互相比较一下,可以发现,第一句皆同,第二句仅末字互相不同,第三句除第三章外余四章皆同,第四句皆不同,第五句皆同,第六句后两字不同,第七句皆同,第八句、第九句皆不同,第十句除第四章、第五章外余三章第一字均为“以”。这样的句式结构,具有明显的重章叠句趋势,本是《国风》中常见的一种基本格式,但在《大雅》中居然也有板有眼地出现,确实令人有些奇怪。不过说怪也没什么好怪,《大雅》虽以赋为主,但它与《国风)在艺术手法上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大雅·凫鹥》《大雅·泂酌》两篇也是复沓式结构。只是《大雅·民劳》一诗篇幅要长得多,五章反覆申说,意味尤为深长,令人咀嚼不尽。

  诗一开头,就说人民已经很劳苦了,庶几可以稍稍休息了。接着“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是说要以京畿为重,抚爱国中百姓,使四境得以安定;“无纵诡随,以谨无良”,是说不要受那些奸狡诡诈之徒的欺骗,听信他们的坏话。第二、三、四、五章的“以为民逑”“以绥四国”“俾民忧泄”“国无有残”与“以谨惛怓”“以谨罔极”“以谨丑厉”“以谨缱绻”,也是围绕恤民、保京、防奸、止乱几个方面不惜重言之。至于为什么每章都有“无纵诡随”一句放在“式遏寇虐”一句前面,严粲、钟惺都做过解释。其实,抨击小人蒙蔽君主而作恶,无非是刺国王不明无能的一个障眼法。不便直斥君主,便拿君主周围的小人开刀,自古皆然。确实,有了昏君小人才能作大恶,“极小人之情状”是给周厉王一个镜子让他照照自己。

背景

关于此诗,《毛诗序》以为“召穆公刺厉王也”,所以可以认为作者是周厉王时期的召穆公(召伯虎)。郑笺云:“厉王,成王七世孙也,时赋敛重数,徭役繁多,人民劳苦,轻为奸宄,强陵弱,众暴寡,作寇害,故穆公刺之。”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一国之中,圣主最尊。

四民之中,君恩最重。

衲重居四民之外,正当今日如何报恩。

万年松顶拂云高。

肆礼虞庠。

弘风阙里。

降心下问。

劳谦让齿。

五方耸听。

百辟倾耳。

济济耆生。

莘莘胄子。

开炉无可做,大家团团坐。

坐久却成劳,拨动炉中火。

火星忽迸散,内外俱照破。

一声寒雁叫长空,云中道人正高卧。

蓦忽翻身吐气来,且吃胡饼十数个。

食饱多伤心切,切忌向净地上屙。

田彼黍矣,则食於秋。

我人之耕,载芟载薅。

岂不惮劳,将食无攸。

[姑洗为羽]惟神之安,方解羽监。

赤斩霞牙,从以炎官。

居歆嘉谎,肸乡灵坛。

神之格矣,民讫多盘。

君向曹溪路,云向空中度。

曹溪路上行,云从脚下生。

我闻普贤古真人,一一毛孔皆出云。

一云普现无边身,无言何用持赠君!

唯有空中一片云,谁能系此长氤氲?

君行若见南华老,请君问取虚云好。

毛侯始来,其则有意。

匪民之愚,礼教实坠。

章闻於朝,帝曰偷哉。

弗改弗营,何以示民。

春入番江雨。

满湖山、莺啼燕语,前歌后舞。

闻道行骢行且止,却听谯楼更鼓。

正未卜、阴晴同否。

老子胸中高小范,这精神、堪更开封府。

新治足,旧民苦。

扁舟浩荡乘风去。

看莱衣、思贤堂上,寿觞朝举。

六十二三前度者,敢望香山老傅。

又过了、午年端午。

采采菖蒲三三节,寄我公、矫矫扶天路。

重归衮,到相圃。

豪富过人,作为异众,莱阳姜鉴辛通。

文登趁醮,不惮冒霜风。

来往近乎千里,投坛告、马钰姜公。

持孝道,宰公闻得,惠酒劳奇功。

虔诚逢感应,醮仪才罢,仙现云中。

命丹青妙手,传写奇容。

从此住行坐卧,搜斡运、阴里阳宫。

忘尘事,乡人钦羡,相重更相崇。

左绵山川见宽,周遭四境皆奇观。

广文官曹冰雪寒,摧风肃雨无时安。

巧手无麪良独难,惭汗如渖时一欢。

浪浪春雨红杏坛,堆盘苜蓿空阑干。

三年转烛槐梦残,明当西郊挂征鞍。

平生但知取友端,忍御艾萧捐杜兰。

丁宁何须劝加餐,活计不但故纸鑽。

孔辙回环颜一箪,君民尧舜无两般。

此印万古元不刓,聚奎堂中俨衣冠,尚友谨勿轻杇墁。

压倒噗期不刊,脚根牢取百尺竿。

明明徽祖,抚世升平。

制礼作乐,发政施仁。

圣灵在天,德泽在民。

亿万斯年,保佑后人。

酌兹旨酒,既盈且芬。

式用来歆,衍衍熏熏。

何以宁神,荐有嘉笾。

何以锡民,日惟岂年。

前时布谷鸣,早种不入土。

翻然变阴沴,两旬作淫雨。

半夜水囓堤,一决不及御。

贫民无灯火,下应酬已没股。

晓登树杪呼,出没见屋膂。

舟车或幸灾,桂玉岂易煮。

天数苟有定,民患谁适与。

我穷一席地,此忧岂暇汝。

为汝愁天公,闭户不欲语。

残冬凛冽寒,滴水便成团。

翻民少林祖,齐腰立雪难。

或谓将心与汝安,觅心不见一毫端。

廓然记得来时路,顿油印壶中景象宽。

琉璃光里一般般,午夜依依月正圆。

最先三子得皮肉,末后一人得髓还。

一阳来复气回新。

对芳辰。

庆生申。

月满惟迟、三日又三旬。

入仕致身知是早,年弱冠,正青春。

文章笔下扫千军。

擢铨衡。

袭簪缨。

荣捧宸恩,来镇此邦民。

行历华途须煊赫,添寿酒,祝椿龄。

杨子懒属书,平居惟嗜酒。

一沐或弥旬,解酲须五斗。

淡尔轻荣利,何常问无有。

忍忆四马归,行为一麾守。

湘酎自古醇,醽水闻名久。

簿领但盈几,圣经不离口。

湖田赋稻蟹,民讼争◇亩。

兀尔即沈冥,安能知可否。

聊为寄情乐,岂与素怀偶。

藏器思适时,投刃宁烦手。

行当考官绩,忽复困甖缶。

桐柏山。

淮之首。

肇基帝迹。

遂光区有。

大震边关。

殪獯丑。

农既劝。

民惟阜。

穗充庭。

稼盈亩。

迨嘉辰。

{荐/豕}芳糗。

纳寒场。

为春酒。

昭景福。

介眉寿。

天斯长。

地斯久。

化无极。

功无朽。

绝消息处捉来,有形影中走却。

只因懒问儿孙,要把襕衫反著。

坐久成劳,位次已高。

起时失却人天相,无限行人认白毫。

德盛乎水。

玄冥纪节。

阴降阳腾。

气凝象閟。

司智莅坎。

驾铁衣玄。

祈寒拆地。

晷度回天。

悠悠四海。

骏奔奉职。

祚我无疆。

永隆民极。

昼得游嬉夜得眠。

农桑欲遍楚山川。

问看百姓知公否,馀子纷纷定不然。

思主眷,酌民言。

与民称寿拜公前。

只将心与天通处,合住人间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