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张好好诗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赏析

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自嘲的杜牧,其实是位颇富同情心的诗人。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路过金陵,曾为“穷且老”的昔日歌女杜秋,写了悲慨的《杜秋娘诗》;两年后,诗人任东都监察御史,在洛阳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乐妓张好好,又为她沦为“当垆”卖酒之女,而“洒尽满襟”清泪——这就是此诗的由来。

  风尘女子的沦落生涯,在开初往往表现为人生命运的惊人跃升。此诗开篇一节,正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翠茁(zá,生长)凤生尾,丹叶莲含跗(花萼的基部)”——这位年方“十三”有余的歌女,当时身穿翠绿衣裙,袅袅婷婷,就像飘曳着鲜亮尾羽的凤鸟;那红扑扑的脸盘,更如一朵摇曳清波的红莲,含葩欲放。诗人安排她的出场非同一般,那是在一碧如染的赣江之畔、高倚入云的滕王阁中——正适合美妙歌韵的飞扬、回荡。为了这一次试唱,人们特为准备了铺张的“华筵”,高朋满座。而处于这一切中心的,便是张好好。

  此刻,她正如群星拱卫的新月,只在现身的刹那间,便把这“高阁”的“华筵”照亮了。为着表现张好好的惊人之美,诗人还不忘从旁追加一笔:“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主公,即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当时诗人正充当他的幕僚);“来踟蹰”,则化用《陌上桑》“使君从东来,五马立踟蹰”之意,描写沈传师在座中初睹张好好风姿的惊讶失态的情景,深得侧面烘托之妙。

  然后便是张好好的“试唱”,诗中描述她在“吴娃”的扶引下羞怯登场,低头不语地摆弄着长长的前襟;一双发鬟高下相宜,缕缕发辫才曳过短襦——寥寥数笔,画出了这位少女的无限柔美羞怯之态。令人不禁要怀疑如此小儿女家,竟有声震梁尘的妙喉。然而,“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当她像贞元(785-805)间名妓关盼盼那样乍一摔袖,席间便顿时响彻小凤凰一般清润圆美的歌鸣。这歌声嘹亮清丽,竟使伴奏的器乐都有难以为继之感,以至于琴弦快要迸散关钮、芦管即将为之破裂。而张好好的袅袅歌韵,却还压过“众音”,穿透高阁,直上云衢。白居易《琵琶行》表现商女奏乐之妙,全借助于连翩的比喻描摹;此诗则运用高度的夸张,从伴奏器乐的不胜竞逐中,反衬少女歌喉的清亮遏云,堪称别开蹊径。

  一位初登歌场的少女,一鸣惊人,赢得了观察使大人的青睐。她从此被编入乐籍,成了一位为官家卖唱的歌妓。未更人事的张好好,自然不懂得,这失去自由的乐妓生涯,对于她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她大约到是满心喜悦地以为,一扇富丽繁华的生活之门,已向她砰然打开——那伴着“主公”在彩霞满天的秋日,登上“龙沙”山(南昌城北)观浪,或是明月初上的夜晚,与幕僚们游宴“东湖”的生活,该有无限乐趣。最令诗人惊叹的,还是张好好那日愈变化的风韵:“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不知不觉中,这位少女已长成风姿殊绝的美人。当沈传师“旌旆”东下、调任宣歙观察使时,自然没忘记把她也“笙歌随舳舻”地载了去。于是每遇霜秋、暖春,宣城的谢朓楼,或城东的“句溪”,就有了张好好那清亮歌韵的飞扬。这就是诗之二节所描述的张好好那貌似快乐的乐妓生活——诗人当然明白,这种“身外(功业、名声)任尘土,樽前极欢娱”的“欢娱”,对于一位歌妓来说,终竟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长久。但他当时怎么也没预料,那悲惨命运之神的叩门,对张好好竟来得如此突然。而这一节之所以极力铺陈张好好美好欢乐的往昔,也正是为了在后文造成巨大的逆转,以反衬女主人公令人惊心的悲惨结局。

  这结局在开始依然带有喜剧色彩:“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仙人所乘)”。

  那风度翩翩、长于“讽赋”的聘娶者,就是曾任“集仙殿”校理的沈传师。诗序称他“以双鬟(一千万钱)纳之”,可见颇花费了一笔钱财,故诗中以“碧瑶佩”、“紫云车”等夸张之语,将这出“纳妾”喜剧着力渲染了一番。张好好呢,大约以为终于有了一个归宿,生活拘检起来,正如传说中的天台仙女一般,关闭“洞门”,不再与往日熟知的幕僚交往。“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二句,叙女主人公为妾景象,虽语带诙谐,字里行间毕竟透露着一种孤清幽寂之感,它似乎暗示着,女主人公身为侍妾,生活过得其实并不如意。

  诗情的逆转,是数年后的一次意外相逢:“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垆”——当年那绰约风姿的张好好,才不过几年,竟已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这令诗人十分震惊。奇特的是,当诗人揭开张好好生涯中最惨淡的一幕时,全不顾及读者急于了解沦落真相,反而转述起女主人公对诗人的关切询问来:“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此四句当作一气读,因为它们在表现女主人公的酸苦心境上,简直妙绝——与旧日朋友的相逢,竟是在如此尴尬的场合;张好好纵有千般痛楚,教她也无法向友人诉说。沉沦的羞惭,须得强加压制,最好的法子,便只有用这连串的问语来岔开了。深情的诗人不会不懂得这一点。纵有千种疑问,也不忍心再启齿相问。诗之结尾所展示的,正是诗人默然无语,在“凉风生座隅”的悲哀中,凝望着衰柳、斜阳,扑簌簌流下满襟的清泪——使得诗人落泪不止的,便是曾经以那样美好的歌喉,惊动“高阁”“华筵”,而后又出落得“玉质”、“绛唇”、“云步”“艳态”的张好好的不幸遭际;便是眼前这位年方十九,却已饱尝人间酸楚,终于沦为卖酒之女、名震一时的名妓。

  这首诗正以如此动人的描述,再现了张好好升浮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诗人对这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作为一首叙事诗,诗人把描述的重点,全放在回忆张好好昔日的美好风貌上;并用浓笔重彩,表现她生平最光彩照人的跃现。只是到了结尾处,才揭开她沦为酒家“当垆”女的悲惨结局。这在结构上似乎颇不平衡。然而,正是这种不平衡,便在读者心中,刻下了张好好最动人美丽的形象;从而对她的悲惨处境,激发起最深切的同情。

  解释二:孤灯残月伴闲愁,

  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

  从今而后谢风流。

  这是杜牧的爱人张好好写给他的诗,诗里有爱,爱重含愁,愁中又透着决然。

  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是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认识的。当时的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参加宴会时两人经常见面,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本应该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没想到的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张好好出嫁时留下此诗,从此一入侯门。后杜牧在长安抑郁而死,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所以不是什么同情,是爱情诗篇。

背景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从上述历史记载判断,《张好好诗》创作具体时间是大和八年,即834年。

诗人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63篇诗文

诗文推荐

一曲清歌金缕衣。

巧佼心事有谁知。

自从别后难相见,空解题红寄好诗。

忆携手,过阶墀。

月笼化影半明时。

玉钗头上轻轻颤,摇落头豆蔻枝。

浅草犹霜。

融泥未燕,晴梢润叶初乾。

闲扶短策,邻家小聚清欢。

错认篱根是雪,梅花过了一番寒。

风还峭,较迟芳信,恰是春残。

此境此时此意,待移琴独去,石冷慵弹。

飘飘爽气,飞鸟相与俱还。

醉里不知何处,好诗尽在夕阳山。

山深杳,更无人到,流水花间。

欧阳子,出阳山。

山奇水怪有异气,生此突兀熊豹颜。

饮如江入洞庭野,诗成十手不供写。

老来抱璞向涪翁,东坡原是知音者。

苍龙璧,官焙香。

涪翁投赠非世味,自许诗情合得尝。

却思翰林来馈光禄酒,两家水监共寒光。

予乃安敢比东坡,有如玉盘金叵罗,直相千万啻过。

爱公好诗又能多,老夫何有更横戈,奈此于思百战何。

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

每追念、狂踪旧迹。

长祗恁、愁闷朝夕。

凭谁去、花衢觅。

细说此中端的。

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

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

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

况渐逢春色。

便是有,举场消息。

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

黄鹤楼前识楚卿。

彩云重叠拥娉婷。

席间谈笑觉风生。

标格胜如张好好,情怀浓似薛琼琼。

半帘花月听弹筝。

盈盈袅袅。

欲问卿卿还好好。

无奈娇何。

摺摺湘裙薄薄罗。

尊前顾曲。

舞作回风花拍促。

压尽时流。

棋里输伊一百筹。

十年所闻溢吾耳,去年诵君书一纸。

古人三语得奇士,况此磊落数百字。

相逢千财万壑里,有客如君请兄事。

才高自古人所忌,认缟不售反惊世,好诗取客如券契。

我无三者犹至是,如君之贫不可避。

如君之贫不可避,呼舟径渡寒潮外。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碍。

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

闲窗下、敛云凝黛。

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

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城中十万,有何人、和我乌乌鸣瑟。

对影BA5E娥成三处,谁料尊中无月。

翦纸吹成,长梯摘取,儿戏那堪惜。

洞庭夜白,一声聊破空阔。

休说二十四桥,便一分无赖,有谁谁识。

一枕秋衾南北梦,好好娟娟成雪。

旧日少游,锦袍玉笛,醉卧藤阴石。

萧然今夕,无鱼无酒无客。

凛然高节照时人,不信微官解浼君。

蒋济谓能来阮籍,薛宣直欲吏朱云。

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

乞取千篇看俊逸,不将轻比鲍参军

山扉连月款言卮,拟共还家浣客衣。

愧失养生收一溉,笑擒梦竖窜三危。

大槐安国休重省,兜率陀天尚缓归。

一病一衰秋后雨,孰言之武老能为。

赤明瀹篆正恢台,戏挹雄风涤闷怀,病骨喜随新箨换,好诗忽馈宝珠来。

巨鱼未纵王褒壑,陋室聊淹禹锡阶。

且共理身如理国,小须握手咏康哉。

独不见,谁相忆。

花影上珠帘,明月穿窗隙。

翡翠暗无光,苍苔点行迹。

鸾鉴挂珊瑚,宝靥销金碧。

仿佛闻箫韶,梦想见颜色。

为我报新人,好好承恩泽。

君看后庭花,芳菲能几日。

个事本成现,觅则不可见。

白圭本无瑕,琢磨乃成玷。

执之以实法,空中生闪电。

视之以等闲,脚下添红线。

若是学道人,好好看方便。

莫看仙人手中扇。

刺史好诗兼好酒,山民名醉又名吟。

纤鞋窄袜。

红茵自称琵琶拍。

明衣妆脸春梳掠。

好好亭亭,那得恁标格。

匆匆一醉霜华白。

归来偏记蓝桥宅。

五更残梦迷蝴蝶。

觑著花枝,只被绣帘隔。

倚南墙、几回凝伫。

绿筠冉冉如故。

帝城景色缘何事,一半花枝风雨。

收听取。

这气象精神,则要人来做。

当留客处。

且遇酒高歌,逢场戏剧,莫作皱眉事。

那个是,紫佩飞霞仙侣。

骎骎云步如许。

清闲笑我如鸥鹭。

不肯对松觅句。

萍散聚。

又明月、还寻锦里烟霞路。

浮名自误。

待好好归来,携筒载酒,同访子云去。

潇洒云中鹤,容与水边鸥。

缑山仙客,飘然曾约此中留。

更有骑鲸公子,相与翱翔八极,凛凛气横秋。

明月楼头宴,樽俎好诗流。

思往事,增逸兴,唤仙舟。

谁能拘束,尘埃堆里蹙昏眸。

拟附星槎直上,十二玉京绛阙,高处且嬉游。

回首视人世,天地一沙洲。

凭高日望金台路。

黄沙尽处空烟树。

岁晚足萧疏。

雁声无夜无。

簿书临俗态。

人道儒酸在。

何以慰相思。

半年无好诗。

妙觉圆明,离诸闻见。

才涉安排,云遮日面。

若言即此是山僧,三尺竹篦如制电,好好看方便。

结算平生,风流债负,请一笔句。

盖攻性之兵,花围锦阵,毒身之鸩,笑齿歌喉。

岂识吾儒,道中乐地,绝胜珠帘十里楼。

迷因底,叹晴干不去,待雨淋头。

休休。

著甚来由。

硬铁汉从来气食牛。

但只有千篇,好诗好曲,都无半点,闲闷闲愁。

自古娇波,溺人多矣,试问还能溺我不。

高抬眼,看牵丝傀儡,谁弄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