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

《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

《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

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

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屈原放逐,著《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译文

  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经过五百年才有了孔子。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的事业,修正《易传》,续写《春秋》,本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吗?’”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小子怎么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落破败之时,孔子出任鲁国的司寇,诸侯害他,大夫们排挤他。孔子知道他的建议不会被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张再也行不通了,于是评判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的是是非非,以此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贬抑天子,斥退诸侯,声讨大夫,以阐明王道。’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春秋》,从上而言,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了为人处事的纲纪,分清了疑惑难明的事物,判明了是非的界限,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贬恶,崇敬贤能,排抑不肖,保存已经灭亡了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政治上的弊端,兴起已经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易经》显示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相互关系,所以长于变化;《仪礼》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长于行动;《尚书》记载了上古先王的事迹,所以长于从政;《诗经》记载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长于教化;《乐记》是音乐所以成立的根据,所以长于调和性情;《春秋》明辨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仪礼》是用来节制人的行为的,《乐记》是用来激发和穆的感情的,《尚书》是用来指导政事的,《诗经》是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意的,《易经》是用来说明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阐明正义的。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有用了。《春秋》全书有数万字,其中的要点也有数千。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

  太史公说:“对,对!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我曾从先父那里听说:‘伏羲最纯朴厚道,他创作了《周易》中的八卦。唐尧、虞舜时代的昌盛,《尚书》上记载了,礼乐就是那时制作的。商汤、周武王时代的兴隆,古代的诗人已经加以歌颂。《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直到当今的英明天子,捕获白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历法,更换车马、祭牲的颜色。受命于上天,德泽流布远方,四海之外与汉族风俗不同的地区,也纷纷通过几重翻译叩开关门,请求前来进献物品和拜见天子,这些事说也说不完。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王兴康)

注释

  (1)太史公:司马迁自称。(2)先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3)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死时,成王尚年幼,于是就由周公摄政(代掌政权)。周朝的礼乐制度相传是由周公制定的。(4)《易传》:《周易》的组成部分,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5)《春秋》:儒家经典,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6)《诗》:《诗经》,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7)《书》:《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礼》: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合作。《乐》:儒家经典之一,今已不传。《易传》、《春秋》、《诗》、《书》、《礼》、《乐》,汉时称“六艺”。(10)壶遂:人名,曾和司马迁一起参加太初改历,官至詹事,秩二千石,故称“上大夫”。(11)董生:指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12)孔子为鲁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孔子在鲁国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和大司寇,是年五十二岁。司寇,掌管刑狱的官。(13)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禹、汤、文王。(14)阴阳:古代以阴阳解释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凡天地万物皆分属阴阳。四时:春、夏、秋、冬四季。五行:水、火、木、金、土等五种基本元素,古人认为它们之间会相生相克。(15)牝牡(pìnmǔ聘母):牝为雌,牡为雄。(16)指:同“旨”。(17)弑(shì是):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曰“弑”。(18)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王朝建立,必先立社稷坛;灭人之国,也必先改置被灭国的社稷坛。故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象征。(19)伏羲: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曾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据说《易经》中的八卦就是他画的。(20)尧:传说中我国父系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舜:由尧的推举,继任部落联盟的领袖。挑选贤才,治理国家,并把治水有功的大禹推为自己的继承人。(21)《尚书》载之:《尚书》的第一篇《尧典》,记载了尧禅位给舜的事迹。(22)汤:商朝的建立者。原是商族的领袖,后任用贤相伊尹执政,积聚力量,先后十一次出征,消灭了邻近几个部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武: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继承文王的遗志,率部东攻,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大败商纣王部队,建立周朝。(23)诗人歌之:《诗经》中有《商颂》五篇,内容多是对殷代先王先公的赞颂。(24)三代:夏、商、周。(25)符瑞:吉祥的征兆。汉初思想界盛行“天人感应”之说,此曰“获符瑞”,指公元前122年,汉武帝猎获了一头白麟,于是改元“元狩”。(26)封禅:帝王祭天地的典礼。秦汉以后成为国家大典。封,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禅,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出一块场地祭地。(27)正朔:正是一年的开始,朔是一月的开始;正朔即指一年的第一天。古时候改朝换代,都要重新确定何时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以示受命于天。周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秦以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初承秦制,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04)改用“太初历”,才用夏历的正月为岁首,从此直到清末,历代沿用。“改正朔”即指此。(28)易服色:更改车马、祭牲的颜色。秦汉时代,盛行“五德终始说”。认为每一个朝代在五行中必定占居一德。与此相应,每一朝代都崇尚一种颜色。所谓夏朝为水德,故崇尚黑色;商朝为金德,故崇尚白色;周朝为火德,故崇尚赤色;汉初四十年,汉人认为自己是水德,故崇尚黑色,后经许多人的抗争,到武帝时正式改定为土德,崇尚黄色。(29)穆清:指天。(30)重译:经过几重翻译。喻远方邻邦。款塞:叩关。(31)遭李陵之祸:李陵,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名将李广之孙,善于骑射,汉武帝时官拜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汉武帝出兵三路攻打匈奴,以他的宠妃李夫人之弟、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力,李陵为偏师。李陵率军深入腹地,遇匈奴主力而被围。李广利按兵不动,致使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认为李陵是难得的将才,在武帝面前为他辩解,竟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这就是“李陵之祸”。(32)缧绁(léixiè雷谢):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伸为监狱。(33)西伯拘羑(yǒu有)里,演《周易》: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时,把上古时代的八卦(相传是伏羲所作)推演成六十四卦,这就是《周易》一书的骨干。(34)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在陈国和蔡国,还受到了绝粮和围攻的困厄。其后返回鲁国写作《春秋》。(35)屈原放逐,著《离骚》:请参阅本编所选《屈原列传》。(36)左丘:春秋时鲁国的史官。相传他失明以后,撰写成《国语》一书。(37)孙子膑(bìn鬓)脚,而论兵法:孙子,即孙膑,因受一种截去两腿膝盖上膑骨的膑刑以后得名。齐国人,曾与庞涓一起从鬼谷子学兵法。后庞涓担任魏国大将,忌孙之才,把孙膑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孙膑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著有《孙膑兵法》。(38)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不韦即吕不韦,战国末年的大商人。秦庄襄王时,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始皇即位,称吕不韦为“尚父”。他曾命门下的宾客编撰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一书。秦始皇亲政后,被免去相国职务,赶出都城,又令迁蜀,忧惧自杀。(39)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出身韩国贵族。为李斯所谗,在狱中自杀。《说难》、《孤愤》是《韩非子》中的两篇。(40)《诗》三百篇:今本《诗经》共三百零五篇,这里是指约数。(41)陶唐:即唐尧。尧最初住在陶丘(今山东定陶县南),后又迁往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史记》列为五帝之一。(42)至于麟止: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猎获白麟一只,《史记》记事即止于此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亦曾猎获麒麟,孔子听说后,停止了《春秋》的写作,后人称之为“绝笔于获麟”。《史记》写到捕获白麟为止,是有意仿效孔子作《春秋》的意思。(43)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史记》首篇即《五帝本纪》,黄帝为五帝之首,故云。

诗人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21篇诗文

诗文推荐

臬官难称是闽中,遗爱堂堂得比公。

姓字丹青太史笔,岁时笾豆素王宫,一生姜桂那时辣,百死江湖必向东。

从古仁贤有家世,名郎台阁已生风。

现彼南极,昭然瑞文。

胜光丙位,荐寿中宸。

太史骈奏,升歌有闻。

轩宫就养,亿万斯年。

越从景佑至元丰,俪极坤仪四纪中。

复辟先朝尊启母。

助勤熙旦广尧聪。

深居高拱收渊默,盛德成功绝比隆,太史方修长信注,续诗应首二南风。

若水逢降君。

穷桑属惟政。

不哉驭帝箓。

郁矣当天命。

方定五云官。

先齐八风令。

文昌气似珠。

太史河如镜。

南宫学已开。

东观书还聚。

文辞金石韵。

毫翰风飙竖。

清室桂冯冯。

齐房芝诩。

宁思玉管笛。

空见灵衣舞。

晚入南宫典牋奏,滥陪太史牛马走。

忽然名在白简中,一棹还家倾腊酒。

十年光阴如电雹,绿蓑黄犊从邻叟。

鸣呼!

古来肮脏例倚门,况我本自安丘园!

少年独识晁新城,闭门却扫卷旆旌。

胸中自有谈天口,坐却秦军发墨守。

有子不为谋置锥,虹霓吞吐忘寒饥。

端如太史牛马走,严徐不敢连尻脽。

裴回未用疑相待,枉尺知君有家戒。

避人聊复去瀛洲,伴我真能老淮海。

梦中仇池千仞岩。

便欲揽我青霞幨。

且须还家与妇计,我本归路连西南。

老人饮酒无人佐,独看红药倾白堕。

每到平山忆醉翁,悬知他日君思我。

路傍小儿笑相逢,齐歌万事转头空。

赖有风流贤别驾,犹堪十里卷春风。

一阳应候,万国同文。

天正纪节,太史书云。

凝旒在御,列斜爰分。

寿觞斯荐,祝庆明君。

飞诏从天下。

道中朝、名流欲尽,君王思贾。

时事只今堪痛哭,未可徐徐俟驾。

好著手、扶将宗社。

多少法筵龙象众,听灵山、属付些儿话。

千百世,要传写。

子方行矣乘骢马。

又送他、江南太史,去游毡厦。

老我伴身惟有影,倚遍风轩月榭。

怅玉手、何时重把。

君向柳边花底问,看贞元、朝士谁存者。

桃满观,几开谢。

湖水平漪,与我意、一般容与。

任多少、双凫乘雁,落花飞絮。

露冷云寒烟外竹,霜明日洁梅边路。

怪天随、人意作阴晴,无非数。

方寸地,图书府。

老太史,亲分付。

况身名四海,未为不遇。

用舍行藏皆有命,时来将相还须做。

且闲中、袖手阅时人,摩今古。

君不见苏秦无赖子,开口风涛吞万里。

只为家无二顷田,播乱乾坤斗群蚁。

张仪大笑世亦倾,妻子休愁舌未死。

朱生有口亦不尘,千古旧事翻为新。

掀唇击掌变态尽,能令人喜能令颦。

刘项兴亡在顷刻,唤来野鬼皆生人。

棚头傀儡影中戏,英雄一往谁复真。

君不见罗生《水浒传》,史才别逞文辉烂。

草莽雄心不自成,指点罡星洒江汉。

马迁丘明走笔端,神机颠倒庄周幻。

滑稽玩世天所嗔,语落芦花秋梦断。

太史弄奇《左传》浮,达人往往疑《春秋》。

土中髑髅难自辨,霜寒草白虫啾啾。

男儿有眼不如瞽,无端信书被书苦,秦火微茫隔荒楚。

稗官国史争颉颃,回首黄粱犹在釜。

尧囚舜篡然不然,齐东野人历历数。

玉帝阎罗老无力,白日人间纵妖蛊。

抚剑四顾余不平,且把葡萄听《水浒》。

几家闲夜停机杼,支枕篷窗风许许。

吹尽絺香不见人,绕塘寒月濆语。

湖水平漪,与我意、一般容与。

任多少、双凫乘雁,落花飞絮。

露冷云寒烟外竹,霜明日洁梅边路。

怪天随、人意作阴晴,无非数。

方寸地,图书府。

老太史,亲分付。

况身名四海,未为不遇。

用舍行藏皆有命,时来将相还须做。

且闲中、袖手阅时人,摩今古。

位历公卿贵,身兼将相荣;

珥貂仪一品,锡带价连城。

入告推忠厚,躬行本志诚。

斯民何以报,万里遍春耕。

司天台,仰观俯察天人际。

羲和死来职事废,官不求贤空取艺。

昔闻西汉元成间,上陵下替谪见天。

北辰微闇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

耀芒动角射三台,上台半灭中台坼。

是时非无太史官,眼见心知不敢言。

明朝趋入明光殿,唯奏庆云寿星见。

天文时变两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

不得知,安用台高百尺为。

战国韩余壤,王畿汉旧京。

南围山峙秀,东泛洛浮清。

女几荒遗庙,宜阳认故城。

千秋迷佩玦,百战有榛荆。

路失三乡驿,岗余世祖营。

山疑熊耳甲,墓记赤眉兵。

昌水行宫废,谷州遗堞倾。

断壕收剑镞,耕陇得瑶琼。

姬冢丘陵抱,韩祠草木平。

传家亡谱牒,怀德荐牢牲。

峡势开双璧,川形画一枰。

谋臣赤松友,诗客锦囊生。

莽莽繁华尽,悠悠井邑更。

兴亡谁与吊,今古一伤情。

官舍连麋鹿,人家杂鼬鼪。

秋心悲杜宇,春候听鸧鹒。

宾榻无谈笑,尘鞍罢送仰。

平池宵槛影,万竹晓堂声。

放宕书千卷,栖迟岁再正。

野胥形矍掠,村隶语生狞。

脱粟供朝饭,孤豚计日烹。

里闾轻学校,儿稚骇冠缨。

最苦冲风隧,奔如万战輣。

木号惊浪涌,谷震疾雷轰。

日断兰香膊,云藏子晋笙。

村鼙朝坎坎,樵斧暮丁丁。

鬓自年来白,颜因醉后◇。

斋庖诛野菊,幽佩纫秦蘅。

忆昔初知学,时豪计主盟。

讨论披石室,咳唾视金籯。

宅与仁为里,丰期道可耕。

荡除秦汉垢,蓐摘帝王英。

太史遗重补,骚歌韵再赓。

文潢无逆楫,谈阵有降钲。

战苦心逾勇,锋交敌丧勍。

决科聊筮仕,射策偶沽荣。

憔悴官曹冗,艰难祸难婴。

流年惟涕泪,生事罄瓶罂。

乞米常空釜,烹藜不厌羹。

菅县长剑涩,衣补旧图横。

波浪流萍远,风霜客雁征。

凭谁能束缊,请地乞为氓。

贫贱知何计,飘零复此行。

力微蛛纺织,谋拙茧缠萦。

大府多豪杰,何人问姓名。

采葑甘见弃,连汇敢图亨。

已分微言默,羞将薄技呈。

清秋回骥首,白日望鹏程。

调拙歌难和,工迂虎未成。

曳裾身阻阔,搔首岁峥嵘。

岂料盐车困,亲逢伯乐评。

属文惭贾谊,受璧过虞卿。

夙昔倾贤誉,清时仰庆闳。

霜威留陛闼,忠望在寰瀛。

大泽疏源厚,明公蕴德宏。

高文千锦丽,奥学万箱赢。

前岁趋畿尉,青衫拜使旌。

心将言并厚,事与意俱诚。

毫发聪明到,锱铢藻监精。

威严消隐慝,惠泽舞孤惸。

爽气开秋监,清谈扣佩珩。

霜空挂银汉,仙露照金茎。

伟量谦常过,刚肠枉必争。

川舟归巨涉,天柱入高擎。

鳣堕开佳兆,经传有旧黉。

簪缨光故物,堂构叠高甍。

顾步丹霄近,联绵盛事并。

人间望鸿鹄,海浪引鲲鲸。

百吏瞻仪矩,连城受使令。

晏边争羡慕,膺御有光晶。

报国求贤急,搜才荐牍盈。

搜罗归掌握,轻重付权衡。

律变遭寒黍,春催隐谷嘤。

陶埏皆作器,枯槁亦抽萌。

量度分寻尺,题评尽甲庚。

念勤宽仆仆,恤疾救惸惸。

合沓皆宗荐,绵蛮不叹莺。

羁鸿安肃肃,微草获菁菁。

哲匠深垂奖,非才惕自惊。

厚恩山岌嶪,高致玉铮锽。

效报期铭骨,存诚过食苹。

庶几鸣缶盎,万一助韺韻。

自古求知重,从来顾己轻。

木欣辞爨烬,珠喜辨鱼睛。

叹慕身当锐,轩昂自暗瞠。

自存心铁石,敢废力蚊虻。

荒学重裨缉,繁文自补撑。

朝披枯竹简,夜守短灯檠。

养木经荒圃,疏泉久涸泓。

博兼终氏鼠,礼问叔孙樱。

陋每轻樊子,勤将比老彭。

中庸期慥慥,言行敢硁硁。

积累功成垤,辉华秀发莹。

辛勤施耨获,逸乐荐粢盛。

戴德千钧重,抚躬方寸明。

登临感身世,踊跃望门楹。

穷谷阴多雨,清溪晚放晴。

优游探物象,潇洒付杯觥。

耿耿驰千里,区区布一鸣。

愿回韶濩听,聊奏铁铮铮。

古人称文章与书同一关纽,所愧辞意恐不称于书也叠嶂际清江,枫林辉映。

潮落波平镜光静。

六朝兴废,都付渔郎烟艇。

*鲈香正美、秋风冷。

笳鼓归来,风云增胜。

梦里无烦想幽景。

风流公子,写出五湖高兴。

画中还领取、江山影。

空云驾我登天池,江山秋渺无津涯。

涉溪蓦栈借杖藜,光景体认裁诗。

峥嵘寺门窝风低,塔铃喧风际天吹。

方丈轩槛供毗尼,老僧喜气扬须眉。

浮屠名纪主簿题,偶拈椽笔书年时。

秋棱初劲树叶飞,蜀锦糁缀斜阳枝。

文殊阁上爇香迟,天灯荧煌放者谁,暗中拾取怀袖携。

一灯一叶光陆离,千古此奇不可知。

独此阑干纳此奇,月落泉响松籁迷。

畏寒趺坐身如痴,觉禅论健能祛疑。

伤今悼古涕交颐,自矜夙抱山水资。

曾为浯溪强住持,浯溪溪上波渺瀰。

波涛冲撞天宝碑,寺门废圮日就衰。

急拾断碣分龟支,二水分景犹纷披。

浮踪又向庐山羁,残骸未散挈钵栖。

所至殊忍吊迹遗,浯溪谁究稔祸妃。

有唐立见宗社危,陵庙弃掷奔峨嵋。

最苦杜陵嗟流移,元郎颂公雅可裨。

大书纪勒中兴辞,读之愤悱生栖悲。

平生未采湘江蓠,闻此幽妍空心期。

觉翁泥古多发挥,逆知流辈莫我追。

回思太史过浯溪,曾有野僧相追随。

傥如觉翁能投机,太史肯以庸目之。

夜寒灯花糁台欹,无酒可涤吟肠饥。

推窗下望夕烽微,东西天地犹旌旗。

柱石中朝,还不减、汾阳劝考。

人尽道、今年相府,南衙春早。

肘后不知金印大,书中渐觉群众疑少。

问南枝、消息几多春,调羹了。

宝窦暖,香云*。

睛云霁,西山晓。

见一星声入江淮渺。

愿神尖、长对寿眉青,

前歌《蜀道难》,后歌《逼仄行》。

商声激烈出破屋,林鸟夜起邻人惊。

我愁寂寞正欲眠,听此起坐心茫然。

高歌隔舍与相和,双泪迸落青灯前。

李供奉,杜拾遗,当时流落俱堪悲。

严公欲杀力士怒,白首江海长忧饥。

二子高才且如此,君今与我将何为?

望金华真界,宝婺星垣,瑞符玄动。

羽葆来游,有八鸾环拥。

日在龙房,下弦平月,见崧岳生申。

天上三奇,人间五福,一齐景宠。

骞树七台,紫微金简,授箓延年,大椿腾颂。

玉液称觞,引长生歌送。

彩雾笼云,舞香花萼,降蕊珠仙众。

太史多才,功成异日,鸣箫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