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

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译文

  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下来为他写了这篇记。

注释

(1)国:指都市,城邑。这里用如动词,建城。起居:起来和休息。南山:终南山的简称。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2)于:比。

(3)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丽:附着,靠近。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

(4)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5)所以:的问题。

(6)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所为,同“所以”。

(7)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宋仁宗(赵祯)  天圣年间进士。公,对人的尊称。杖履:指老人出游。

(8)累累(léiléi):多而重叠貌,连贯成串的样子。旅行:成群结队地行走。髻(jì):挽束在头顶上的发。

(9)恍然:仿佛,好像。

(10)从事:宋以前的官名,这里指属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陈希亮的下属。

(11)知:事先知道,预知。

(12)昔者:以往,过去。者,起凑足一个音节的作用。蒙翳(-yì):掩蔽,遮盖。虺(huǐ):毒虫,毒蛇。窜伏:潜藏,伏匿。

(13)岂:怎么,难道。

(14)相寻:相互循环。寻,通“循”。

(15)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君主,曾称霸西戎。祈年、橐泉:据《汉书·地理志·雍》颜师古注,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与本文不同。传说秦穆公墓在橐泉宫下。汉武:即汉武帝刘彻。长杨、五柞(-zuò):长杨宫,旧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本秦旧官,汉时修葺。宫中有垂杨数亩,故名。五柞宫,旧址也在周至县东南。汉朝的离宫,有五柞树,故名。仁寿。宫名。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建。故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境内。九成:宫名。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为避署之所,因山有九重,改名九成。

(16)特:止,仅。

(17)既已:已经。而况于:何况,更何况。

(18)犹:还,尚且。

(19)而:如果,假如。或者:有的人,有人。以:凭借,依靠。后边省去代凌应台的“之”。夸世:即“夸于世”,省去介词“于”,在。而:表示顺承关系。

(20)不在:是说“台”和“足恃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乎:同“于”。

(21)既:已经,译成现代汉语时也可以用“以后”或“了”来表示。以言:即“以之言”,省去指代作者意见的“之”。

赏析

作此文时,踏上“仕途”只有两年的苏轼,胸间怀着固国安民的宏大政治抱负,主张为政应有补于民,积极进取。但凌虚台的修筑在他看来却无补于民,这与他积极的政治主张相违背,因而字里行间时时暗含着讥讽的笔调。

  全文共分三段。前两段重在叙事,后一段议论说理。叙事议论前后相应,在自然平易、曲折变化之中尽吐茹物,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一段,文章点破了台的缘起。太守筑台意旨本在观山,苏轼行文也正缘山而起,由山而台。州府地处终南山下,饮食起居皆应与山相伴,更何况终南为四方之大山,扶风为依山之近邑。作者连用四个“山”字。极写山之高,隐含景色之美;极言城邑距山之近,暗藏观山之易。高山美景迫在眼前,只需举手投足便可秀色饱餐,以至近求最高岂不美哉。下面作者却笔锋一转,说太守居住终南山下还不知山之峻美,由此而引出了几丝遗憾,也为由山而台作了巧妙的过渡。但颇有深意的是,苏轼并不承上直写出“此凌虚之所为筑也”,偏偏要加入“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两句,近山而不知山虽于人事无所损益,但终非情理之事,于是乎便筑台观山以尽情理。这种讥刺的笔调既吐露出了年轻苏轼的政治主张,在艺术上也使文章挥洒自如,姿态横生,同时还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

  第二段叙写筑台的经过,由太守杖履而游,游而见山,见山而思异,思异而凿池筑台。层层相因。句句紧扣,只寥寥几笔便清楚明了地叙写出了筑台的始末、同时,叙述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杖履逍遥”活画出了太守悠然自得的神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一句,又化静为动,把静态的山峦赋予了动态的活力。给人以清新自然、流动变化的美的享受。与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之登于山”有同工之妙,接着,“然后”三句,又承上叙写台成之后登台观山的情景。这里作者笔墨极为简省,但却突出了台之高和山之奇。前面太守逍遥其下,看见的山宛如旅行人的发髻;这里登台极目,山则踊跃奋迅而出,从而借所见山景的不同衬托了台的高,为下段台取名为“凌虚”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心。作者议论纵横,把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说得鞭辟入里。太守求文原希望得几句吉利的话,苏轼却借此大讲兴废之理,不能不说含有讽刺的意味。“物之兴废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是立论的蓦础,作者用它启开议论的笔端,把凌虚台的兴成推广至茫茫时间,以变化流动的眼光来关照它,从而把有化为无,把实变为虚。昔日的荒草野田,今日的凌虚台,这是由无生有;今日的凌虚台,明日的荒草野田,这又是化有为无。兴废成毁交相回旋,无穷无尽,谁都不能知晓。行文至此,理己尽、意已完,但作者却并不辍笔,他还由近及远,从眼前的凌虚台延伸到漫长的历史。把秦穆公祈年橐泉、汉武帝长杨宫、五柞宫、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兴盛与荒废赫然放置在凌虚台的面前。两相对比,百倍于凌虚台的宫胭如今求其破瓦颓垣犹不可得,凌虚台的未来也就自不待言了。下面,作者又进一步由台及人,“夫台犹不足恃议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凌虚台尚且不可长久,又何况人事上的得与丧。得丧来去无定,借得台而夸世,则是大错。这几句委婉曲折。逐句深人,最后,把凌虚台的愈义和价值化为子虚乌有,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台的修筑。这种写作方法古人称为“化有为无”。

  这篇文章由山筑台、由台而化、由化变无,层层紧扣、环环深入,名为替凌虚台作记,实则是化台为无。令人惕然移觉、回味无穷。

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485篇诗文

诗文推荐

真人地,瑞应待圣时。

巩原西。

荥河会,润洛与瀍伊。

众水萦回。

嵩高映抱,几叠屏帏。

秀岭参差。

遥山群凤随。

共瞻陵寝浮佳气,非烟朝暮飞。

龟筮告前期。

奠收玉斝,筵卷时衣。

銮辂晓驾载龙旗。

路逶迟。

铃歌怨、画翣引华芝。

雾薄风微。

真游远、闭宝阁金扉。

侍女悲啼。

玉阶春草滋。

露桃结子灵椿翠,青车何日归。

衔恨望西畿。

便房一锁,夜台晓无期。

子母相去离,连台拗倒。

共题诗句遍,争坐藓文稀。

(馀缺) ——皎然

天涯何处,望苍江渺渺。

纵算解飞人不到。

笑双丸乌兔,两宾霜蓬,聊尔耳,那是人间三岛。

黄粱初梦觉,起看孤云,还自长歌自长啸。

不记桃源何地,橘渚何年,生涯事、惟有炉烟茶灶。

问先生谁友,有白石青松,共成三老。

庭前梧叶西风起,三峡秋光净如洗。

仙帆一舸此入觐,灵鼍击鼓冯夷喜。

七闽山水天下奇,摧秀搴英瑞斯世。

要知旷代乃一见,凤巢阿闾麟游畦。

彤庭紫闼足夷步,万里西来将使指。

西南榷牧古所重,阴削盗资宽国计。

台家选任皆伟人,远极陇秦包越嶲。

我公经略出咳唾,凛凛霜威肃颓靡。

飞声一日到冕旒,四辇促远不留辔。

从来大材须大用,岂有如公才一使。

东夷盟血犹未乾,豺豹固应防啮噬。

公归为国须无视革,平跻两禁躐三事。

飘零孤翮得广厦,晨啄暮栖方窃庇。

骊驹清唱不忍闻,东望慨然增叹喟。

他时黄阁未遐遗,犹原登堂拜簪履。

大地绝纤埃,何人眼不开。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羸鹤翘寒木,狂猿啸古台。

长沙无限意。

拱皇图,御宝历,上圣垂衣。

旰食亲万机。

海宇熙熙。

登寿域,瑞霞彩云常捧日。

花阴麦垅四民齐。

宫卫仗肃,阆苑瑶池。

台殿倚晴晖。

当盛际。

风俗美。

寻胜事。

人物总游嬉。

太平何处,知不摇征旗摇酒旗。

四方感格臻上瑞。

官家闲暇宴芳菲。

千万岁。

嘉会明盛时。

日日老莱衣。

更解风流蜡凤嬉。

膝上放教文度去,须知。

要使人看玉树枝。

剩记乃翁诗。

绿水红莲觅旧题。

归骑春衫花满路,相期。

来岁流觞曲水时。

容台讲礼,禖宫立祠。

司分屈后,带刊陈闰。

嘉祥萃止,灵驭来思。

皇支蕃衍,永固邦基。

天拥帝家,泽流子孙。

三宫燕能,四海崇尊。

声谐韶记,辉烛瑶琨。

维皇缉熙,耀德乾坤。

正阳生一脉,绣日添长,台云书瑞。

劲节昂霄,仁意雪霜里。

粟庾红陈,草扉绿茂,襦衤夸蔼千里。

马熟车轻,铃斋曾到,从容游戏。

好是邦人,能言世美,犹爱其棠,而况其子。

洞里桃花,岁月任渠记。

一点梅梢,为传消息,有东皇知已。

倚看明年,相逢贡袜,曳星辰履。

不动本位,瑞应人间。

冠群灵而首出,摄大千於毫端。

万彙熙熙兮春台之乐,万邦纳纳兮磐石之安。

真兮妄兮两孤,作对待兮偏枯。

水凌虚而风静兮月非无,即妄即真兮毒药与醍醐。

到此夜班人识得渠。

赞上头,要作丛林佳话。

丽日千门,紫烟双阙,琼林又报春回。

殿阁风微,当时去燕还来。

五侯池馆频开。

探芳菲、走马天街。

重帘人语,辚辚绣轩,远近轻雷。

雕觞霞滟,翠幕云飞,楚腰舞柳,宫面妆梅。

金猊夜暖、罗衣暗袅香煤。

洞府人归,放笙歌、灯火下楼台。

蓬莱。

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

玉卮细酌流霞湿。

金钗翠袖勤留客。

行色小梅残。

官桥杨柳寒。

赐环宣室夜。

看落金莲灺。

人记海听康。

流风秀水旁。

一处通,处处通,手头活落,脚下玲珑。

常记南泉提起处,刈禾鎌子快如风。

魏主用死力,构彼铜雀台。

当时台上瓦,百澄为一坯。

烧成比坚玉,翠甲横崔嵬。

西陵既归后,此地日以摧。

后历曲午朝,群雄力相豗。

兹台既已倾,此瓦只自堆。

岁久岸谷变,埋没深蒿莱。

初谁得耕人,刳之研松煤。

其于是密且润,端歙真可咍。

彦升所有者,一一皆珍材。

自言欲购时,经岁无一枚。

琴纹与锡花,此乃如琼瑰。

前日秘阁下,重匣手自开。

示我者佳绝,恰用一朴裁。

形模甚古野,用可资怪魁。

归来作诗乞,愿致无迟回。

羲尧体乾运,王道持伦纲。

舜禹袭神器,精一斯传彰。

周亡《雅》、《颂》息,仲尼语张皇。

伊说佐受命,况轲司振扬。

伟兹大经奥,百世垂辉光。

陵夷几更历,明晦违天常。

濂洛启潜綍,建中续虞唐。

青田荆山璞,宏闻皎旻苍。

寸心宰灵妙,昏塞非违伤。

动静该至理,惕焉惟内强。

圣训炳星日,卓操逾冰霜。

横经宅雄胜,古象增浑庞。

雪馆夜灯集,风庭春雨长。

关闽觉支蔓,吴楚被余芳。

驽质愧庸昧,师谟幸遵详。

云岑慕远谒,佛刹榛莱藏。

探陟访遗旧,荒基屹崇冈。

肃衿悚瞻睇,天宇澄秋阳。

翠台耸前挹,旷缈归毫芒。

浮观励先躅,敢意窥鸿荒。

湍驶难砥柱,大音孰仪凰。

八表视环辙,千龄仰休光。

相承五运,取法三才。

大礼爰展,率土咸来。

卿云秘室,甘泉宝台。

象樽初酌,受福不回。

青枫江上沧浪吟,白月宫中鹦鹉林。

非有净清心,同道同房若断金。

离居忽有云山意,清韵遥转舟楫事。

去时能忆竹园游,来时莫忘桃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