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释】:【鹤注】是时安史未息,又各吐番当属乾元二年作。谢灵运有《捣衣》诗题。 亦知戍不返①,秋至拭清砧②。已近苦寒月③,况经长别心④。宁辞捣衣倦⑤,一寄塞垣深⑥。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⑦。 (捣衣,代戍妇言情也。戍不返,捣衣之故。拭清砧,捣衣之事,三四承首句,五六承次句。七承五六,仍应拭清砧。八承三四,仍应戍不返。分之则各有条绪,合之则一气贯通,此杜律所以独至也。【远往】王湾《捣衣》诗“风响传闻不列君”,即此诗末句意,但蕴藉不如耳。) ①《诗传》:“戍,屯兵以守也。”②江淹诗:“秋至捣罗纨。”《玉篇》:“砧,捣石也。”《刘希夷诗》:“盼青砧兮怅盘桓。”③《赵充国传》:土地苦寒,汉马不耐冬。④鲍照诗:“长别远无双。”宋武帝诗:“江山起别心。”⑤谢脁诗:“南邻捣衣急。”《丹铅录》:《字林》:直春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杵,对坐捣之,取其便也。⑥蔡邕疏:“秦筑长城,汉筑塞垣。所以别内外、置殊俗。”注,“塞垣,长城山。”⑦宋之问诗:“空外有飞烟。”《通雅》:空外,犹单外也。《汉书·张禹传》:请邓太后还宫,以为久处单外。朱子《诗经集传》多顺文解义,词简意明。唐汝询解唐诗,亦用此法,但恐敷衍多而断制少耳。今注杜诗,间用顺解,欲使语意贯穿融洽。此章赵汸注云:“此因闻砧而托为捣衣戍妇之词曰:我亦知夫之远戍,不得遽归,方秋至而拂拭衣砧者,盖以苦寒之月近、长别之情悲,亦安得辞捣衣之劳,而不一寄塞垣之远。是以竭我闺中之力,而不自惜也。今夕空外之音,君其听之否耶?音字,含一诗之意。”唐仲言极称斯注。今标此以发顺解之例。 -----------仇兆鳌 《杜诗详注》-----------
倦客心情,况遇着、秋院捣衣时节。
惆怅侧帽垂鞭,凝情伫寥泬。
三间寺、水窗斜闭,一声磬、林香暗结。
且啜茶瓜,休论尘世,此景清绝。
询开士、杖锡何来?
奈师亦江东旧狂客。
惹起南朝零恨,与疏钟呜咽。
有多少、西窗闲话,对禅床、剪烛低说。
渐渐风弄莲衣,满湖吹雪。
七夕天河白露明。
八月涛水秋风惊。
楼中恒闻哀响曲。
塘上复有辛苦行。
不解何意悲秋气。
直置无秋悲自生。
不怨前阶促织鸣。
偏愁别路捣衣声。
别燕差池自有返。
离蝉寂寞讵含情。
云聚怀情四望台。
月冷相思九重观。
欲题芍药诗不成。
来采芙蓉花已散。
金樽送曲韩娥起。
玉柱调弦楚妃叹。
翠眉结恨不复开。
宝鬓迎秋度前乱。
湘妃拭泪洒贞筠。
筴药浣衣何处人。
步步香飞金薄履。
盈盈扇掩珊瑚唇。
已言采桑期陌上。
复能解佩就江滨。
竞入华堂要花枕。
争开羽帐奉华茵。
不惜独眠前下钓。
欲许便作后来薪。
后来瞑瞑同玉床。
可怜颜色无比方。
谁能巧笑特窥井。
乍取新声学绕梁。
宿处留娇堕黄珥。
镜前含笑弄明珰。
菤葹摘心心不尽。
茱萸折叶叶更芳。
已闻能歌洞箫赋。
讵是故爱邯郸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 一作: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