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①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隔:阻隔,隔断。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
②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③漫漫:广远无际。愁云:云气阴霾暗淡。
④苍苍:空阔辽远。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零露下长洲。
云翻海倒流。
素娥深、不到西楼。
忽觉断潮归去也,饮不尽、一轮秋。
城外土馒头。
人能饮恨不。
古人不见使吾愁。
莫有横江孤鹤过,来伴我、醉中游。
燕芹香老春深,微风*动新篁翠。
惊敲梦断,忙呼小玉,故人来未。
香缕筛帘,游丝堕几,暖薰花气。
问春随莺到,又随燕去,谁解得,东君意。
涧水流红影里。
小楼东、有人孤倚。
残桃着雨,鬓容撩乱,未堪妆洗。
冉冉年光,悠悠时事,不如沉醉。
更韦娘一曲,司空惯见,也应回睇。
翠眉重扫。
后房深、自唤小蛮娇小。
绣带罗垂,报浓妆才了。
堂虚夜悄。
但依约、鼓箫声闹。
一曲梅花,尊前舞彻,梨园新调。
高阳醉、玉山未倒。
看鞋飞凤翼,钗梁微袅。
秋满东湖,更西风凉早。
桃源路杳。
记流水、泛舟曾到。
桂子香浓,梧桐影转,月寒天晓。
寒光凌乱六花纤。
巧穿帘。
不鸣檐。
十里黄垆,遥望辨青帘。
玉树参差何处觅,吟雪曲,捻霜髯。
坐来令我看无厌。
拟名盐。
试尝甜。
飞入深潭,应照老蛟潜。
三白频占来岁稔,良可喜,更何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