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惟: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3、明:天亮之后。

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45、独:唯独、只有。

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281篇诗文

诗文推荐

日出而耕,日入而归。

吏不到门,夜不掩扉。

有孩有童,愿以名垂。

何以字之,薛孙薛儿。

善贾笑蚕渔。

巧宦贱农牧。

远养遍关市。

深利穷海陆。

乘轺实金羁。

当垆信珠服。

居无逸身伎。

安得坐粱肉。

徒承属生幸。

政缓吏平睦。

春畦及耘艺。

秋场早芟筑。

泽阅既繁高。

山营又登熟。

抱锸垄上餐。

结茅野中宿。

空识己尚淳。

宁知俗翻覆。

一钱太守今贪吏,五柳先生歙富民。

白云红树eryy东,名鸟群飞古画中。

仙吏不知何处隐,山南山北雨濛濛。

抱璞而居,其谁别玉。

乔君不献,自尊两足。

窥其狱户,视其邑庭。

吏无重糈,民有颂声。

提平如砥,持廉如水。

观其中,公清有余。

相其貌,固凡人耳。

身为江城吏,心似野田叟。

寻僧忽忘归,饱食莫携手。

畏人久成性,路绕古城后。

茅茨远相望,鸡犬亦时有。

人远市井罢,日落狐兔走。

回风吹横烟,烧火卷林薮。

草深径渐恶,荆棘时挂肘。

褰裳涉沮洳,斜绝汙池口。

投荒分岑寂,欹侧吾自取。

二君独何为,经岁坐相守。

游従乏车骑,饮食厌菘韭。

周旋未忍弃,辛苦亦何负。

归来倚南窗,试挹樽中酒。

笑问黄泥行,此味还同否。

〈子瞻谪居齐安,自临皋亭游东坡,路过黄泥坂作《黄泥坂词》。

二君皆新自齐安来,故云。

〉主

竹底衙人吏,花间押簿书。

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

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还家彩服频为寿,得邑河壖喜有兵。

民事近来多迫促,弦歌聊试武城声。

〈律有郑氏章句。

此公去暑似新秋。

吏毒一句句。

行县胜监州。

觉甘雨、随车应求。

鹭清为酒,螺清为寿,起舞祝君侯。

急召也须留。

廿四考、中书到头。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架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

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盘冷。

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

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

邑政易堕,我方在行。

挽袖柅车,交游至情。

两君玉峙,表表国士。

下榻倾倒,有贤公子。

我介三子,匪同而和。

提衡掖挽,交口孰何。

月堂之评,罙久未改。

匿瑕振过,兹焉有待。

卜夜之饮,辍骊驹章。

顾虽情钟,河鱼未康。

作吏则疎,羡人报政。

彼益者友,工药我病。

低昂达穷,冥心所遭。

独喜故人,往偕仙曹。

摇摇修程,炯炯初度。

眷言顾之,矫首云路。

胡不小留,共颓醉山。

胡不更仆,共谭孔颜。

西睇归帆,徙倚凄切。

去留之间,仙凡斯别。

古人创一物,在理不成饰。

持此非备忘,洁白贵彰德。

世无骨鲠臣,朝夕侍君侧。

善恶欠书谏,唾骂谁击贼。

吏进思效忠,官执欲称职。

奸回浊浊天縡,孰任排格力。

愿为顾少连,勿学元友直。

上意方简在,竹符畀泥轼。

政成秉介圭,入觐朝北极。

簪得寸进尺裹紫囊,玉立凛正色。

顾余初筮令,寒饿日驱迫。

手板非倒持,倚席惧引慝。

分我意何厚,榻前便指画。

一梦虽难凭,品秩从此得。

毋但啸西爽,清谈更何益。

课最玺书来,洗眼看黄敕。

汲引会有期,并力扶社稷。

君侯古循吏,及物如春家,民间自宁一,堂上何从容。

平生眼中人,此尹未易逢。

吏道益可悲,非君吾孰从。

东堂西畔有池塘。

使君扉几明窗。

日西人吏散东廊。

蒲苇送轻凉。

翠管细通岩溜,小峰重叠山光。

近池催置琵琶床。

衣带水风香。

凝香仙伯莺花主。

雅意怜羁旅。

略分春色便浓欢。

街吏何妨日日、报平安。

诗人一醉龙公妒。

恰限今朝雨。

关门独酌强伸眉。

也胜栖栖腰铺、守风时。

中书势重儒臣轻,天下善类皆为朋。

汉家贤傅生负气,死不再逢刀笔吏。

君王奋怒威莫当,宫掖才容免冠地。

汉家佞臣多戴头,借剑不报萧公仇,当时只问安昌侯。

国家全盛时,幅员万里长。

季幣到空谷,靡才不周行。

岂其贵自珍,而病匿弗彰。

南渡今百年,蜀远夫一方。

彝典仅岁贡,几人与庭扬。

况复多沮挠,谁不甘摧藏。

戎轩起耆哲,礼罗极精详。

颖脱者家父,玉质而金相。

邂逅志念同,恻恒根本伤。

拔首推毂,有诏催严装。

吾党一吐气,彙征类破荒。

慨昔升璧水,沥血籲紫皇。

百壬眩缩颈,斯文弥耿光。

伦魁合骞飞,吏选何回翔。

孰知五色丝,未尽一皂囊。

杀气昏宇宙,洚流渺津梁。

何以却外侮,盍先正皇纲。

翕合贤德聚,更须股肱良。

寿脉庶可续,客邪不难防。

癙思耿宵寤,倾耳鸣朝阳。

名节勉自立,官职那得忙。

大难我同榜,诸老竞剡章。

渠岂州县材,籍甚项俊场。

相期上连璧,少待同飞航。

我自分敛退,为君喜激昂。

流目大江满,执手薰风凉。

岂无佩缤纷,奋起颉颃。

世味竟落寞,暇日聊相羊。

友谊古所重,心知远难忘。

岁晚有良约,岷山珠草芳。

赠君以宣城秋兔之颖,佩君以峄阳焦尾之琴。

饯君以显父清壶之酒,送君以安仁金谷之吟。

笔传洙泗之正印,琴弹单父之遗音。

酒以陶百里醇醲之化,诗以写一时离别之心。

门前车马气骎骎,黄叶飞翻秋正深。

风雨对床连夜语,江山异地欲分襟。

忆昔联名唱行殿,一日声华九垓遍。

自知无用甘林泉,君亦何为尚州县。

君今未用叹滞留,丈夫勋业要晚收。

信臣千载循吏传,密令当年褒德侯。

高才所莅无全牛,民自不冤吏早休。

倘免诛求急星火,行看寇盗尽锄耰。

风露底。

石上岸巾愁起。

月到房心天似水。

乱峰清影里。

此去登瀛须记。

今夕道山同醉。

春殿明年人共指。

玉皇香案吏。

室家壮年,无子则逐。

见于信吏,全齐之俗。

原本厥初,师言可复。

以学则知,揆之宜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