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草书屏风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译文

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书法的踪迹。

虽然有很多灰尘、颜色的沾染,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写的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

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注释

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书法的踪迹。

虽然有很多灰尘、颜色的沾染,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写的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

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赏析

“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器具,为美观设计,上面一般都绘有图画或写有文字,所以它在使用中还有书画的艺术价值。这首诗看似咏“屏风”,实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它“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是为唐人论书名篇之一”(洪丕谟《书论选读》)。

  怀素,字藏真,湖南长沙人。原姓钱,幼年便出家做了和尚。生卒年月不可考,活动当在公元八世纪,即唐代中叶。他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勤奋好学,后遂以狂草知名,兴到笔运,如骤雨急旋,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成为一代大师。他的草书名盛一时,到后来,他的书迹更为人所珍爱,虽片纸只字,亦价值连城。他留存下来的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和《千字文》等,皆系草书,有影印本传世。其中尤以狂草《自叙帖》为最出众有名。

  怀素的草书到了韩所在的晚唐、五代,愈来愈为世所珍爱。韩偓不仅精于诗歌,对书法也有一定造诣。据宋代《宣和书谱》卷十载:“考其(指韩偓)字画,虽无誉于当世,然而行书亦复可喜。尝读其《题怀素草书诗》(按即《草书屏风》)云云,非潜心字学,其作语不能迨此。后人有得其《石本诗》以赠,谓字体遒丽,辞句清逸。”由于韩偓对书法有爱好和研究,因而他对怀素遗留在屏风上的草书墨迹表示了极大的爱好。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一开始就以问句突起,好像十分激动地在问主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啊?”惊喜万分之态,溢于言外。而且紧接着就立刻判断,这个分明是怀素的笔迹(“踪”是踪迹,这里指笔迹)。这充分说明他平日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逢,一眼便认了出来。接下来,作者在惊喜中对屏风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审视。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前一句从“尘色染”中,看出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但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诗人在极端爱惜中也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后一句说虽然蒙上了很多尘色,但还是可以看见那浓黑的墨迹,从“墨色浓”三字中,仍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点,已经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十分形象准确。

  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作者的惊悦之情在诗行中不停地跃跃。但一气贯通,流转自如,其欢欣的情绪,犹如一条活泼的小溪,在曲折中畅流而下。这四句显得极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读来仿佛如见当时情形。到后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字幅中的点画作了具体描述,把这一高度抽象的艺术,十分具体、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具有怀素书法的特点,使人欣赏赞叹不已。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这两句先是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前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这一比喻形象奇特,但有由来。晋代卫夫人(笔阵图)说:点,要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里在“石”前加一“怪”字,就表明它不同一般,体现出怀素草书的“狂”的特色。在“怪石”与“秋涧”间着一“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在映带时那种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形象生动。后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这个比喻从欧阳询来。欧阳询《八诀》说:竖,要如“万岁之枯藤”;弧钩,要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藤”、“松”已有劲健意味,再用“寒”、“古”来形容,就更具苍劲感。两句中虽只点出点、竖和弧钩这些个别笔画,但却在怀素草书中具有代表性,其他笔画概可想见,那种中锋运笔时饱满、刚劲、浑厚的效果,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这些“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的点画,构成了狂放、豪纵的整幅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气韵。这是书法作品中很难达到的高妙境界。这屏风上生动的草书,激动着诗人的心,不禁萌发奇妙的想象。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里去了。这一想象更为奇特,但也并非无来处。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如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因为笔画的盘绕曲折,有如龙蛇迅速有力的游动。从这个比喻中,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显现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比喻“书圣”王羲之的字,此处隐然以怀素比王羲之,可见推许之高。“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恐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珍爱之情,使前四句那种惊喜神情一直贯穿到结束,全诗洋溢着充沛的激情。诗人从屏风写起,然后写怀素草书,写怀素草书又先表现整体感觉,然后再以形象的笔墨作具体的描述,全诗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最后又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同篇首暗中照应,在章法上显得严谨、完整,表现出精心的安排。特别是形象的生动描写,激情的强烈抒发,使全篇荡漾着盎然诗意,语语动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简介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398篇诗文

诗文推荐

佛祖命脉,洞然明白。

黑漆屏风,松萝亮隔。

白石春泉满。

黄金新埒开。

戚里车先度。

兰池马即来。

落花承舞席。

春衫拭酒杯。

行厨半路待。

载妓一双回。

小屏风,座隔流尘素影融。

方床六尺偃清昼,惭无玉枕名通中。

珊瑚新笔架,云母旧屏风。

高阁千寻跨。

重檐百丈齐。

云度三分近。

花飞一倍低。

吹箫迎白鹤。

照镜舞山鸡。

何劳愁日暮。

未有夜乌啼。

高阁千寻起。

长廊四注连。

歌声上扇月。

舞影入琴弦。

涧水纔窗外。

山花即眼前。

但愿长欢乐。

从今尽百年。

万壑烟光动,千林雨气通。

五冠西畔九龙东。

水墨古屏风。

岩树浓凝翠,溪花乱泛红。

断虹残照有无中。

一鸟没长空。

一见便见,更不再见。

张颠草书,李广神箭。

玉柙珠帘卷。

金钩翠幔悬。

荷香熏水殿。

阁影入池莲。

平沙临浦口。

高柳对楼前。

上桥还倚望。

遥看采菱船。

竹送秋声入小窗。

香迷夜色暗牙床。

小屏风掩烛花长。

雁过故人无信息,酒醒残梦寄凄凉。

画桥露月冷鸳鸯。

耿耿秋情欲动,早喷入霜桥笛孔。

快倚西风作三弄。

短狐悲,瘦猿愁,啼破冢。

碧落银盘冻,照不了,秦关楚陇。

无数蛰吟古砖缝。

料今宵,靠屏风,无好梦。

前有虞褚,后有薛魏。

雪花飞堕。

有人报、江南意。

博山炉畔,砚屏风里,铜盘寒水。

赋得幽香,疏淡数枝相倚。

绛肤黄蕊。

另一种、高标致。

笛中芳信,岭头春色,不传紫红。

寂寞闲亭,月下夜阑影碎。

侠客重连镳。

金鞍被桂条。

细尘鄣路起。

惊花乱眼飘。

酒醺人半醉。

汗湿马全骄。

归鞍畏日晚。

争路上河桥。

草书妙绝吾所兄,真书小低犹抗行。

论文作诗俱不敌,看君谈笑收降旌。

去年逾月方出昼,(予去年留齐月余。

)为君剧饮几濡首。

今年过我虽少留,寂寞陶潜方止酒。

(此行公择病酒,多不饮。

)别时流涕揽君须,悬知此欢坠空虚。

松下纵横余屐齿,门前轣辘想君车。

怪君一身都是德,近之清润沦肌骨。

细思还有可恨时,不许蓝桥见倾国。

(公择有婢名云英,屡欲出,不果。

篆书朴,隶书俗,草圣贵在无羁束。

江南有僧名z6光,紫毫一管能颠狂。

人家好壁试挥拂,瞬目已流三五行。

摘如钩,挑如拨,斜如掌,回如斡。

又如夏禹锁淮神,波底出来手正拔。

又如朱亥锤晋鄙,袖中抬起腕欲脱。

有时软萦盈,一穗秋云曳空阔。

有时瘦巉岩,百尺枯松露槎枿。

忽然飞动更惊人,一声霹雳龙蛇活。

稽山贺老昔所传,又闻能者惟张颠。

上人致功应不下,其奈飘飘沧海边。

可中一入天子国,络素裁缣洒毫墨。

不系知之与不知,须言一字千金值。

捣衣明月下。

静夜秋风飘。

锦石平砧面。

莲房接杵腰。

急节迎秋韵。

新声入手调。

寒衣须及早。

将寄霍嫖姚。

停车小苑外。

下渚长桥前。

涩菱迎拥楫。

平荷直盖船。

残丝绕折藕。

芰叶映低莲。

遥望芙蓉影。

只言水底燃。

逍遥游桂苑。

寂绝到桃源。

狭石分花径。

长桥映水门。

管声惊百鸟。

人衣香一园。

定知欢未足。

横琴坐石根。

将军息边务。

校尉罢从戎。

池台临戚里。

弦管入新丰。

浮云随走马。

明月逐弯弓。

比来多射猎。

唯有上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