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译文

想那天道的运行,美好肃穆永不停。

多么辉煌多光明,文王品德多纯净。

嘉美之德使我慎,我们永远要继承。

顺着我祖文王道,子子孙孙永力行。

注释

⑴维:语助词。一说“思念”。

⑵於(wū):叹词,表示赞美。穆:庄严粹美。不已:不止。指天道运行无止。

⑶不(pī):借为“丕”,大。一说发语词。显:光明。

⑷德之纯:言德之美。纯,大,美。

⑸假以溢我:以嘉美之道戒慎于我。假,通“嘉”,美好。溢,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释诂》:‘溢、慎、谧,静也。’……诗言‘溢我’,即慎我也,慎我即静我也,静我即安我。”

⑹收:受,接受。

⑺骏惠:顺从的意思。郑笺训为“大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惠,顺也;骏当为驯之假借,驯亦顺也。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

⑻曾孙:后代子孙。孙以下后代均称曾孙。郑笺:“曾,犹重也。”笃:厚,忠实。此处指笃行,行事一心一意。

赏析

《周颂·维天之命》是《诗经·周颂》的第二篇,无韵,篇幅不长,充满了恭敬之意、颂扬之辞。

  此诗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每四句为一部分。前一部分说文王上应天命,品德纯美;后一部分说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后代当遵其遗教,发扬光大。前后两部分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前一部分有一个逆挽,也就是说,今传文句将原该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於乎不显”的平行结构在句子的排列组合上作了小小的变化。语义丝毫未变,但效果却很不一样,两个“於”字的叠合,更显出叹美庄敬之意。而后一部分没有用感叹词,作者便任句式按正常逻辑排列,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在唱出重音——赞颂文王——之后,以轻声顺势自然收束,表示出顺应文王之遗教便是对文王最好的告慰,这样一种真心诚意的对天祈愿与自我告诫。全诗犹如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还是很常见的。

  从诗的句式看,此诗中第四句“文王之德之纯”与第七句“骏惠我文王”完全可以压缩成“文王德纯”“骏惠文王”这样的句式,如此则八句均为四言,整齐划一。《周颂》中不是没有这样纯用四言句的诗章,如《周颂·臣工》《周颂·噫嘻》等即是。因为《周颂》中多无韵之诗,可能会有人将这种句式参差与匀整的不同与有无韵脚联系起来,以为有韵之诗句式以匀整为尚,无韵之诗句式以参差为尚。这种看法未免太绝对,上举《周颂·臣工》《周颂·噫嘻》等无韵(江永《古韵标准》谓《周颂·臣工》“韵不分明”,语尚含糊)之诗也是齐言句式,就很难以此解释之。《颂》诗的句式参差与否,除了语言表达上的需要外,可能更多的是合乐的需要。据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说:“《颂》律与《雅》律之配置不同,《雅》为周旋律,《颂》为交旋律。”而阮元《释颂》强调《颂》之舞容而谓其全为舞诗。据此,则《颂》诗的音乐大约因切合舞蹈的需要而旋律变化多一些,句式参差与匀整正反映出其旋律的差异。

  至于说此诗的内容,实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颂扬文王德配上天,对其美德顶礼膜拜,正是周公摄政制礼,确定祭祀文王的规格仪轨之后,创作祭舞祭歌的必然主题。此诗言词古直,情意朴素,并不像后世的祭祀歌辞那样有矫揉造作之弊。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窈窕其容,淑嫕其姿。

烂其如云,瞻我母德。

日天之妹,作合惟宜。

粲然舞扑,畴不肃祗。

这老冻侬,惺惺懵懂。

分明无一丝毫,刚道有三斤重。

只知恁么脱空相诳,不知其雠甚於戴天之不共。

苗芃芃兮防莠,桂郁郁兮防蠹。

欲苗实兮桂荣,必莠除兮蠹去。

吾有少陵之鑱兮莠必{上艹下耨},吾有尉佗之器兮蠹将奚逃。

发嘉颖兮昆仑。

缭樛枝兮招摇。

粒米狼戾兮乐复乐,长涂炎日兮又庇以垂天之幄。

忆昔美人初别时,长亭两岸柳依依。

今日美人天之涯,美人美人胡不归。

忆昔君别妾,分破青鸾镜,破镜如破心。

与妾青相忆,相忆图久深。

忆昔妾别君,剪断金凤钗,断钗如断肠。

赠君表相思,相思图久长。

一日一日复一日,青镜鸾孤钗凤支。

未必君相思,能如妾相忆。

寒衣剪就欲寄君,长安门外无行人。

雁声半夜西风恶,窗前一片梧桐落。

[太簇徽]昊天之气,揫敛万彙。

涓日洁齐,有严厥祀。

有牲维肥,有酒维旨。

神之燕娭,锡兹福祉。

九霄眇邈,神不可求。

何以降之,临德之修。

三献备成,神不可留。

何以送之,保天之休。

于皇我宋,世有哲明。

元祐用人,遹骏有声。

绍述先志,思监于成。

受天之祜,王配于凉。

[黄钟为角一奏]神兮焉居,神在震方。

仁以为宅,秉天之阳。

神之来矣,道修以阴。

望神未来,使我心苦。

玉玺瑶编,礼容毕具。

穆穆至尊,华殿是御。

德配有虞,绍唐授禹。

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遗物以贵吾身,弃智以全吾真。

剑外江南,飘然幅巾。

野鹤驾九天之风,涧松傲万木之春。

或以为跌宕湖海之士,或以为枯槁陇畝之民。

二者之论虽不同,而不我知则均也。

天之苍苍,而在山中。

大畜之象,验之于躬。

六尺之微,万善毕丛。

往行前言,浩浩无穷。

一以贯之,何所不容。

两间非大,此之谓弘。

牝马之贞,行地无疆。

古往今来,其道有常。

是以资生,至哉化光。

君子体之,六二直方。

直内方外,何用不臧。

守此这毅,贲育非铡。

泗亭之参,以此任道。

繇轲而后,孰其深造。

濂洛儒先,知德之奥。

非苟知之,亦免允蹈。

兴夫请书,朝夕戴抱。

懋哉懋哉,至於华皓。

尘起一毫,沤生全潮。

如海之深,似天之高。

明明了了,历历昭昭。

风飒飒,雨萧萧。

光路宕,赤条条。

湛湛不昏,绵绵若存。

三世佛护持为之顶相,历代祖传受为之命根。

苍头祖父寒居位,白发儿孙夜过门。

龙章凤姿,挥斥八极。

天心月胁,照映万物。

孟子之气,庄周之文。

瞻之在前,尚有典型。

旻穹无声,惟德是辅。

降监锡符,垂文篆素。

孝瑞纪封,英声载路。

既寿而昌,笃天之祐。

报本之记,载于申令。

灵坛昭告,神既来听。

入彼豆笾,精诚斯声。

实惟岂年,农天之庆。

皇树嘉德。

风靡云披。

有木连理。

别干同枝。

将承大同。

应天之规。

岷江西来会众水,峡束奔湍吁可畏。

年长三老更相贺,舟到夷陵若平地。

宁知市朝车马尘,仕路风波尤畏人。

急流往往捷有神,滟澦瞿唐何足云。

只今四海滔滔是,未省几人知此理。

君侯不与世沉浮,家有新堂名至喜。

武昌重镇居上游,云屯禁施用谐貔貅。

君侯智略谁与俦,天子久宽西顾忧。

令严将士无骄色,玉帐昼閒人语寂。

中斋一榻净无尘,自炷炉香读周易。

有时领客尊酒同,雅歌投壶双颊红。

门前官柳摇春风,想应目送天边鸿。

狐兔中原须尽扫,功成身退天之道。

角巾归路颺轻舟,童仆懽迎人未老。

有美人兮天之涯,食兰菊兮服锦衣,披琼简兮规天维。

隔昆丘之遐阻兮,限弱水之漫瀰。

曾故人之莫吾知兮,旷千载而不归。

岁冉冉其将莫兮,俨吾驾而不可以徒回。

几逍遥於山阿,思夫君於式微。

天学修心,人学修身。

身安心乐,乃是天人。

天之与人,相去不远。

不知者多,知之者鲜。

身主于人,心主于天。

心既不乐,身何由安。